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总结慢性胃炎的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诱发因素、HP感染、胃镜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慢性胃炎临床研究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收集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四诊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主要症状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慢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诱发因素、HP感染、胃镜下表现、并发症、病理组织学等因素相关性。研究结果:共收集339份病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202例,男女比例为0.68:1;年龄最小为17岁,最大84岁。中年患者人数最多,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职业分布以职员最多,其次为退休、干部、工人、无业、农民、学生。文化程度以为中学最多,其次分别为大学、小学、文盲、大学以上。病程以3月-1年最多。本病的主要诱因为饮食不节和情志不遂。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为主,约占49.58%,其次分别为肝胃不和证(25.07%)、胃阴不足证(17.40%)、脾虚湿热证(5.10%)、胃络瘀血证(2.6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青、中患者年多出现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证证。老年患者多出现胃阴不足证和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多出现在中年、青年。胃阴不足证多出现中、老年;脾胃虚弱证多出现在老年,青年;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热证病程多较短,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血证的病程则相对较长。统计显示证型分布与病程、HP感染、炎症活动性、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有关性。研究结论:临床上脾胃虚弱证为最多,肝胃不和证比例也比较多,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胃镜下黏膜表现、并发症、慢性炎症均无明显相关性。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程、HP感染、炎症活动性、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有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