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碑刻资料为中心,考察宋至清代陕西药王山道教发展的过程及其表现形式,探讨道教、官绅与民间社会之间的关系,揭示道教地方化的历史机制和时代特征。药王山地处陕西关中,这一地理区域所受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宋代以前,药王山佛教和道教文化长期并存。宋代以后,由于王朝的大力倡导,道教逐渐成为药王山的主流文化,一改之前佛教的主导地位之局面。宋至清代,药王山的道教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宋徽宗时期,赐封孙思邈为真人,药王山开始出现官方祭祀活动。金元时期,药王山不仅成为地方官员和皇室成员的祭祀场所,全真道在药王山的活动达到鼎盛。明代,孙真人信仰逐渐与中央疏远,反而同民间世俗社会产生密切联系。从祭祀规模来看,明中期以前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南庵静明宫,明中期以后祭祀中心转移至北山太玄洞,与此同时静明宫的祭祀活动也在有序开展。药王山道教的演变趋势与时代特征,与不同时代的人群密切相关。从参与主体上来看,从宋代开始至明代以前,祭祀活动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道教宫观和人员享有特权。明代以后全真道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尤其是到了清代,全真道势力走向衰落,促使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融入地方社会之中。与此同时,官方逐渐退出,地方士绅、商人、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员参与度明显增强。清代以后,药王山的孙真人祭祀活动以民间信仰的形式出现,实现了道教地方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