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分析牙列完整状态下的咬合平衡及咀嚼肌平衡状况;分析单侧咬合支撑区缺损对咬合平衡、咀嚼肌平衡的影响,对比不同单侧咬合支撑区缺损类型对其影响的异同;分析咬合平衡与咀嚼肌平衡的相关性。为了解咬合支撑区缺损对口颌系统的影响、了解口颌系统功能特征、进行(牙合)学及口腔修复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本科学生中选择志愿者10名作为研究对象,要求牙列完整,咬合正常,牙周组织健康,无颞下颌关节症状。
2.实验性咬合接触咬合板制作制作覆盖下颌左侧7至右侧7的咬合板,要求在牙尖交错位与上颌牙列具有理想咬合接触,然后从右侧3、4之间及5、6之间切开分为三段(磨牙支撑区咬合板、前磨牙支撑区咬合板、剩余咬合板)。
3.实验分组根据实验过程中志愿者佩戴咬合板的不同,分为五个实验组,代表五种牙列状态,包括完整天然牙列组(A)、实验性完整牙列组(B)、实验性单侧磨牙支撑区缺损组(C)、实验性单侧磨牙及前磨牙支撑区同时缺损组(D)、实验性单侧前磨牙支撑区缺损组(E),其中B、C、D、E组在佩戴咬合板后即刻进行测试。
4.咬合及肌电同步分析采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及BioEMG肌电分析仪,对五种牙列状态进行咬合及肌电同步分析,每种状态重复测量三次,记录牙尖交错位紧咬时的咬合力中心(centerofocclusalforce,COF)位置、COF横向偏移量X,COF纵向偏移量Y、牙弓左右两侧及前后两侧咬合力百分数、全牙弓总(牙合)力,左右侧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的肌电幅值。
5.咬肌的超声分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五种牙列状态进行咬肌厚度分析,每种状态重复测量三次,记录牙尖交错位紧咬时的左右侧咬肌横截面厚度。
6.指标计算计算COF横向偏移指数、COF纵向偏移指数、左右侧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前后向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各对咀嚼肌及胸锁乳突肌活动不对称性指数、咬肌横截面厚度不对称性指数、各对咀嚼肌及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总值、咬肌横截面总厚度。
7.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组组内左右及前后两侧间、A、B组之间、B、C、D、E组各组之间相应指标的差异;采用多重相关分析,分析A、B、C、D、E组组内相应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信度分析,评价各指标三次重复测量的信度(reliability,R)。
研究结果:
1.咬合力中心A、B、C、D、E组的COF平均位置横向均偏中线左侧,纵向A组位于双层椭圆(正常COF范围)中心的后方,B、C、D、E组位于其前方。A、B组的COF偏移量(X、Y)及偏移指数较小,C、D组较大,其COF位置明显超出正常范围。E组X和横向偏移指数较大,Y和纵向偏移指数较小。A、B组之间、B组与C、D、E组之间COF横向偏移指数差异显著,纵向偏移指数则差异不明显。
2.咬合力A、B组左右两侧、前后两侧间咬合力百分数无明显差异,C、D、E组则差异明显。A、B组相比,左右侧及前后向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差异不明显,C、D组与B组相比,左右侧及前后向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均明显增大。E组与B组相比,左右侧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增大明显,前后向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无明显改变。全牙弓总(牙合)力表现为B组最高。
3.肌电活动两侧同名肌肌电幅值比较,除了C、D、E组的咬肌肌电幅值左侧显著高于右侧外,其它未发现明显差异。咬肌活动不对称性指数D组最大,C组其次,E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其它测试肌活动不对称性指数组间也无差异。各组间肌电幅值总值比较,C、D组的咬肌间、A、B组的胸锁乳突肌间、D、E组的二腹肌前腹间有显著性差异。
4.咬肌横截面厚度各实验组组内的两侧咬肌横截面厚度间、各实验组组间的咬肌横截面厚度不对称性指数间、咬肌横截面总厚度间均无明显差异。
5.相关性COF横向偏移指数与左右侧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间、纵向偏移指数与前后向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左右侧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与咬肌活动不对称性指数、咬肌横截面厚度不对称性指数也均明显相关;胸锁乳突肌活动不对称性指数与左右侧咬合力不对称性指数间,咬肌横截面总厚度与咬肌肌电幅值总值间也有相关性。
6.测量信度X、Y的R值平均为0.93;咬合力百分数为0.90;全牙弓总(牙合)力为0.89。颞肌前束、咬肌、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的R值分别为0.92、0.95、0.93、0.84;咬肌横截面厚度为0.98。
研究结论:
1.T-scanⅡ咬合分析仪与BioEMG肌电分析仪有良好的稳定性,预设的咬合力中心范围符合正常人的平均标准
2.正常(牙合)完整牙列状态下,牙尖交错位咬合力中心位置位于T-scanⅡ预设范围内,咬合及咀嚼肌均处于平衡状态
3.单侧咬合支撑区缺损后,咬合平衡及咬肌肌电平衡破坏,咬肌形态平衡及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平衡未受明显影响
4.磨牙支撑区缺损对咬合平衡及咀嚼肌平衡影响明显,单纯前磨牙支撑区缺损对其影响较小
5.咬合平衡与咀嚼肌平衡间存在相关性本实验在国内首次使用咬合及肌电同步分析技术,但由于样本量较小、采用模拟咬合支撑区缺损、测试在咬合板佩戴后即刻进行等限制,本结论仅作为初步预测,对于临床咬合支撑区缺损对咬合平衡及咀嚼肌平衡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