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隐喻在国外是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对隐喻的跨学科研究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隐喻”热。 本文首先通过对隐喻流派和历史作了回顾性的分析,并指出各个流派的不足和缺点。亚里士多德学派,传统语言学学派,语用学派和互动学派虽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现象的理解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却未能充分而深刻的揭示出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Lokoff & Johnson,1980:5)。隐喻首先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其次能使人类的经验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它是从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领域到另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领域的映射,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以经验现实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以意象图式和范畴作为认知体验的基础。在工作机制上,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主要是指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特别是将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的框架投射到一个不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上。Faucco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BT)指出概念隐喻理论中的不足并对其加以完善。隐喻不是两个域之间的简单的映射,而是涉及到相互作用的四个心理空间,最终形成合成空间和层创结构。 本文通过对汉语歌词中隐喻的认知研究,用CMT和CBT认知隐喻理论对歌词中的隐喻进行了分析;同时阐明了隐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支持和完善了认知隐喻理论。 隐喻是歌词重要的一种写作手段,是歌词创作的基本要素,是歌词作者的主要文本。歌词作者是用隐喻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用隐喻来对抽象事物进行思考,并把抽象的事物转变具体的事物。歌词作者常常使用隐喻避免歌词的平淡和单调,使歌词更美,更容易引发歌词读者的思考。正是由于歌词中大量隐喻的使用,歌词才显得生动、有趣,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