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末,以突厥别部沙陀为主的军事集团占据了今日山西高原,形成了河东集团。起初,河东集团保留了浓重的蕃部残余,实行军政合一的政治模式,武人扮演了政治主角。次任统治者李存勖(后唐庄宗)袭位后,河东集团一面开疆拓土,奠定了后唐王朝的基本疆域;另一面,他以藩邸家臣为亲信势力,逐步接管军政大权,加强了专制集权。后唐建国后,庄宗君臣模仿了中晚唐以来的政治体制,即内诸使司系统架空外朝的模式,适应了武人与家臣两大政治派系之消长关系。随着家臣秉政格局的确立,后唐王朝各种政治斗争的焦点便集中到了朝臣领袖郭崇韬的身上:他的存在维系了脆弱的政治平衡局面,他的死也宣告了庄宗政权的灭亡。经过同光四年之内乱,后唐帝位转入将领李嗣源(明宗)一系。明宗时期,开始有意识地将藩镇体制转变为传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这包括了重建中枢权力机构、整编禁军、削夺藩镇权力等措施。经过了后来历代统治者不断的调整与积累,以藩镇建国的道路临近终点,藩镇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后唐王朝(包括其前身河东藩镇)从开创、扩张、建国、灭亡的过程,是一部完整的藩镇建国史。藩镇建国的主要力量——武人与文吏——来自于唐代社会的社会基层;这一历程,反映了他们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强烈诉求。只是五代统治者大多出身武人,他们缺乏远大的政治追求与切实的政治素养,始终不能将这种社会层而的剧烈流动加以制度化,导致了五代时期一次次改朝换代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