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法制备高分子复合膜及气体分离性能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化石燃料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CO2的过量排放,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CO2的分离与回收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法具有耗能低,投资少,设备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为了实现CO2的高效分离,研究者在新型膜材料的开发和制膜工艺的改善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电化学法制备复合膜并研究了其CO2分离性能,说明了电化学制备复合膜的优势,阐明了膜结构与气体分离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电化学法聚合成膜过程进行了探索。
  (1)采用三电极系统,苯胺作为聚合单体,高氯酸溶液作为电解液,在PSf膜表面以电化学恒电流法制备PANI/PSf复合膜。苯胺在工作电极上氧化聚合,同时在PSf膜表面成核生长。并用PVAm溶液对PANI/PSf复合膜进行表面修饰,借助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所制膜的厚度和形貌,结果表明聚苯胺由颗粒逐渐生长成纳米片。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表征了膜的化学结构,结果表明合成的聚苯胺为本征态聚苯胺,系统研究了沉积时间、高氯酸浓度、苯胺浓度、进料压力、测试温度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bar下,电解液中苯胺浓度为0.1mol/L,HClO4浓度为1mol/L,电沉积3h制备的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最优。当温度从40℃增加到180℃时,CO2渗透速率降低了20%,CO2/N2选择性降低了68%。复合膜运行400h后,CO2平均渗透速率和选择性为310GPU和90,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且PANI/PSf-3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超过了2008年的Robeson上限。
  (2)采用三电极系统,吡咯作为聚合单体,硫酸溶液作为电解液,恒电流法在PSf膜上电沉积制备PPy/PSf复合膜。研究了沉积时间、H2SO4浓度、吡咯浓度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沉积时间为3.5h,吡咯浓度为0.04mol/L,制备的PPy/PSf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最优,CO2的渗透速率为170GPU,CO2/N2选择性为17。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PPy/PSf复合膜的渗透选择性,用PEG溶液对PPy/PSf复合膜进行表面修饰,膜的渗透选择性显著提高。研究了PEG浓度、进料压力、测试温度对复合膜的CO2分离性能的影响。浸渍5wt%PEG溶液的PPy/PSf复合膜的气体分离性能最优。在180℃下,CO2渗透速率为93GPU,CO2/N2选择性为5。混合气测试表明,复合膜在336h的稳定性测试中,性能没有发生明显降低,CO2平均渗透速率和CO2/N2选择性分别为250GPU和52。
  (3)为了进一步提高PPy/PSf复合膜的气体分离性能,采用三电极系统,吡咯作为聚合单体,GO水溶液作为电解液,恒电位法在PSf膜上电沉积制备PPy/GO/PSf复合膜。GO充当PPy的阴离子掺杂剂。研究了GO与Py的比例、沉积时间、压力、温度对膜气体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bar下,沉积时间为4h,GO:Py比例为13时所制备的PPy/GO/PSf复合膜气体分离性能最优,CO2渗透速率为380GPU,CO2/N2选择性为53。当温度升至180℃时,CO2渗透速率为263GPU,CO2/N2选择性为5。在混合气测试中,复合膜运行220h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CO2平均渗透速率和CO2/N2选择性分别为360GPU和51。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成都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普遍出现了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且较为严重,直接威胁到列车的运行安全。本文依托“盾构隧道道床剥离病害机理及治理研究”课题,以成都地铁9号线为工程背景,重点对地铁道床与管片剥离病害的模型试验设计展开研究。本研究是课题拟定的三种研究手段之一,这三种研究手段为:理论(数值)计算分析、实验室物理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时监控量测。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列车动荷载作用下道床与管片粘结面的受力状况、
学位
网纹红土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主要由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组成。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为确保边坡和堤坝等重要工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对网纹红土流变特性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应力松弛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的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论文以宣城地区网纹红土为研究对象,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针对土体应力松弛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X射线衍射试验(XRD)研究了网纹红土红色基质和白色网纹的粘土矿物组成和百分含量,进
学位
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的交通也向立体化发展,地下轨道交通和城市立交桥不可避免的进行交叉修建。地下结构和邻近地面桥梁存在着相互作用,尤其是在高烈度地区,地震过程中地下和地面结构存在着耦联动力相互作用,这种地下和地面结构的耦联破坏作用和破坏机理,己成为城市岩土地震工程及防震减灾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针对城市中地铁车站和地面桥梁在地震过程中耦联动力相互作用问题,采用近场波动理论和数值模拟方
强震发震断层引发的地表破裂在工程场地评价中一直备受关注。如何科学的预测断层错动导致的上覆土体变形特征及地表破裂规律,并以此规定工程建设的避让范围,是目前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是困扰城市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和抗震规范制订的难点问题,也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关键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大量客观的地震震害资料为基础,然而,反映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资料具有不完备性和稀缺性,这已成为制约本领
学位
土的动力学性质和地震响应特性在岩土工程领域备受关注。它是岩土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岩土工程抗震研究的热点问题。特殊土由于其特殊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以及特殊的结构,通常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土的工程特征和动力学特性。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育在高烈度地区的特殊土,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因此,开展特殊土动力特性的研究,对特殊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和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
本论文以碳链长为10-18的N-椰油基-1,3-丙撑二胺(椰油基丙撑二胺,CPDA)为原料,通过酸碱中和和胍基化法合成了碳链长为10-18的N-椰油基-1,3-丙撑二胍盐酸盐(椰油基丙撑二胍盐酸盐,CPGH)和N-椰油基-1,3-丙撑二胍醋酸盐(椰油基丙撑二胍醋酸盐,CPGA)。选取CPGH对烷基二胍盐的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研究了CPGH和CPGA分别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糖苷1214(A
烷基糖苷(Alkly Polyglucosides,简称APG)是一类绿色环保、温和刺激性低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糖环结构含有4个羟基,可以与多类衍生基团反应从而得到众多品种的糖苷类衍生物,使得APG具有更加多样的功能性和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本论文是先以烷基链数为8/10和12/14的烷基糖苷(APG0810/APG1214)为原料,通过环氧丙烷(PO)进行改性得到一系列不同PO加合数的烷基糖苷聚
乙醇是重要的化学品和燃料,从合成气出发直接合成乙醇是目前煤化工研究领域的热点。合成气合成乙醇的过程中会伴随烷烃、甲醇等副产物形成,从而降低乙醇的产率,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是合成气直接合成乙醇过程的关键。在电子-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不同催化剂上合成气转化的反应机理,对催化剂的改性和新型催化剂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以提高MoS2催化剂上乙醇的选择性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