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空间与建筑场的研究由来已久,中国古代从老子的《道德经》对空间的描述到风水形势学说中关于空间布局与群体规划的理论,古代匠人从世代传承的经验总结出准确实用的方法,但很多经验并不能在现代科学研究环境下得到验证,因此受到很多质疑。西方从19世纪奥地利建筑师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1843~1903)在其著作《城市建设艺术: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中首先提出了在城市街道广场空间中D/H比值的概念,随后日本建筑学者芦原义信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等中对D/H理论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这一理论长久以来广泛应用,但毕竟是基于高度归纳的二维图示方法,在现代城市中增加的超高层建筑和超大体量的建筑组群,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就显得捉襟见肘。本研究基于建筑体量对建筑视觉场的影响,应用参数化运算软件,提出一种新的建筑视觉场的量化计算方法,对建筑组群及城市环境进行分析。本研究基于人眼视觉生理学和光学原理,对以往的量化方法进行创新优化,总结出一套新的量化理论及分析方法,应用参数化软件,处理因复杂空间产生的巨大数据量,对具有复杂外部空间的天坛祈年殿建筑群和故宫中轴线建筑群两个实例进行量化计算,证明量化方法的可行性,并对两个实例空间的建筑场强进行划分与叠加,通过观察与数据分析,对实例中的空间进行分析与评价。这种研究方法为建筑视觉场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研究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具有复杂界面的空间分析的方法,也对现在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和规划建设提供了一种评价标准,证明设计并非单纯是一种灵感的迸发,也有其中蕴藏的理性规律等待人们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