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稠油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在世界石油供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情况下,稠油的低流动性以及蜡或沥青质的沉积造成管路堵塞等问题使其难以输送。目前人们也提出了很多方法降低稠油粘度来方便运输,在所有的降粘方法过程中,化学降粘方法由于其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成本的合理性,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方法。针对海上稠油的开采问题,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水溶性降粘剂,并对其降粘效果、降粘机理进行探讨。
本论文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支化型聚合物来降低稠油粘度:
(1)以乙二胺为核,与丙烯酸甲酯合成了两代聚酰胺-胺(G0.5-G2.0),并用不同的有机酸(乙酸、丁酸、己酸、油酸)和丙烯酰胺吗啉对其整代产物的末端进行静电中和与封端改性;以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为核,也分别合成了D0.5-D2.0、T0.5-T2.0系列的聚酰胺-胺;在上述所有聚酰胺-胺的末端接入长链疏水烷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增加它们的疏水性。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测试对所有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表面张力仪对它们的表面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烷基链的引入可以增加聚酰胺-胺的表面活性。
(2)将上述所有的聚酰胺及改性产物用作降粘剂,对渤海稠油进行降粘评价,通过粘度仪对降粘剂的降粘率进行表征,用稳定性分析仪对乳液的脱水过程进行表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降粘剂对稠油的分散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脱水后降粘剂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通过扫描电镜、流变测试对降粘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经过己酸调控的G2.0和G1.0有最佳的稠油降粘效果,在浓度为200mg/L时,降粘率均可以达到96%,而且经过己酸调控的G2.0可以增加乳液的稳定性,对稠油也有较好的分散性;支化度较高的D2.0和T2.0在不加有机酸的条件下也可以表现出较好的稠油降粘性能;经过疏水烷基链改性的聚酰胺可以增加脱水的澄清度;降粘机理表明它们主要是通过拆散沥青质胶质的缔合结构来降低稠油粘度。
(3)通过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中间单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DM),再将DM与不同比例的三乙醇胺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不同支化度的端羟基聚酯,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测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测试对样品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进行探究,通过扫描电镜、稠油流变测试探究了降粘剂和稠油相互作用的过程。结果发现在纯水中当浓度为800mg/L时降粘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并有较好的耐盐性,脱水率高,降粘后降粘剂大部分分配在水相中;通过机理探究可表明降粘剂对稠油中的沥青质胶质都具有分散性。
本论文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支化型聚合物来降低稠油粘度:
(1)以乙二胺为核,与丙烯酸甲酯合成了两代聚酰胺-胺(G0.5-G2.0),并用不同的有机酸(乙酸、丁酸、己酸、油酸)和丙烯酰胺吗啉对其整代产物的末端进行静电中和与封端改性;以二乙烯三胺、四乙烯五胺为核,也分别合成了D0.5-D2.0、T0.5-T2.0系列的聚酰胺-胺;在上述所有聚酰胺-胺的末端接入长链疏水烷基(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增加它们的疏水性。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测试对所有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表面张力仪对它们的表面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疏水烷基链的引入可以增加聚酰胺-胺的表面活性。
(2)将上述所有的聚酰胺及改性产物用作降粘剂,对渤海稠油进行降粘评价,通过粘度仪对降粘剂的降粘率进行表征,用稳定性分析仪对乳液的脱水过程进行表征,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降粘剂对稠油的分散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了脱水后降粘剂在油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通过扫描电镜、流变测试对降粘机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经过己酸调控的G2.0和G1.0有最佳的稠油降粘效果,在浓度为200mg/L时,降粘率均可以达到96%,而且经过己酸调控的G2.0可以增加乳液的稳定性,对稠油也有较好的分散性;支化度较高的D2.0和T2.0在不加有机酸的条件下也可以表现出较好的稠油降粘性能;经过疏水烷基链改性的聚酰胺可以增加脱水的澄清度;降粘机理表明它们主要是通过拆散沥青质胶质的缔合结构来降低稠油粘度。
(3)通过丙烯酸甲酯和二乙醇胺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中间单体N,N-二羟乙基-3-胺基丙酸甲酯(DM),再将DM与不同比例的三乙醇胺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不同支化度的端羟基聚酯,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测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测试对样品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进行探究,通过扫描电镜、稠油流变测试探究了降粘剂和稠油相互作用的过程。结果发现在纯水中当浓度为800mg/L时降粘率都可以达到95%以上,并有较好的耐盐性,脱水率高,降粘后降粘剂大部分分配在水相中;通过机理探究可表明降粘剂对稠油中的沥青质胶质都具有分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