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中国大陆开发的金属活字代表作品“聚珍仿宋体”及其出版物在演化版本、形式和原因等问题的研究,是跨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办法是文献研究,即通过前人文本和印刷品版本的研究来实现,而通过访谈、字模实物史料和版本考证进行对比求证的研究方法具有能够剥离出已有文献中叙述成果的优势,从而直面聚珍仿宋体的成因与渊源,而提出新的研究角度。“聚珍仿宋体”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论,亦是构成近代汉字字体吸收西方金属活字造型与排版技术在中国本土化演进成熟期的研究入口。丁氏家族后裔口述史采访和相关实证史料、文献研究是本文围绕丁三在、丁辅之兄弟在创制聚珍仿宋体初期的核心线索。文章围绕这些材料针对已有文献展开考证与补遗,并针对聚珍仿宋体的成因渊源与家族背景信息整理与扩展,深挖了其发展过程中不被关注或误传的点滴史实。文中也重新讨论了聚珍仿宋版的创制范本、文化认同和社会影响等问题。而面对聚珍仿宋体的字模、字型、版本等实物,文章采用的考证办法是以对比实验实现论证叙述,聚珍仿宋体在百年前的设计版本和制造工艺得以重现,并由工艺实证,引发对聚珍仿宋体开发事件的再思考。并由此反证了包括丁三在本人所撰文献中亦忽略或者是析读有误的部分。聚珍仿宋体在日本时期的版本研究,是中国本土字体在日本的汉字环境下演进设计的一个特殊案例。在众多案例中,本文实地研究了日本近代著名金属活字厂商之一:“横滨博文馆”的继承机构:“横滨筑地活字株式会社”对“聚珍仿宋体”在日本设计模刻与改刻的版本,以及其他机构的“更刻”案例。并且综合现有文献中对“聚珍仿宋体”是在日本扩散路径和机构进行梳理,对津田三省堂社主津田伊三郎(以下称津田)的生平进行补遗。阐述了设计演进的版本,开启了“宋朝体”的创制高峰。考证了这些设计版本的源流关系。并介绍了改刻等因素的判定原则,研究了个体机构对不同版本设计的理解。聚珍仿宋体向日本的传播,它围绕的基础是:来自同一源头的西方金属活字制造和版式设计技术在面对中国与日本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同一款字体演变版本与方法论的关系。同时在研究中着重以设计版本考证及观点补遗为研究重点内容。文中以聚珍仿宋体的设计版本作为重要叙述主体,就聚珍仿宋体设计版本寻源拓新展开讨论,并详细介绍了当下解决聚珍仿宋体在媒介革新环境下的阅读更新能力,为铅活字时代的优秀字体版式作品的数码复刻方法论,提供了参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