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博物馆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提法,尽管具有不同的名称,但都有蕴含同样的“文化保护理念”,是一种地方文化的保护方式,其建立的主要目的及任务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始建于世纪之交时期的贵州生态博物馆群,我们根据调查资料以旅游发展动力为依据将其划分为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动力型三种类型。在它的建设之初由于决策引导的优势,加上媒体的大量宣传,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曾一度被夸大其作用和地位,认为必将在文化的保护、旅游的开发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难怪学术界也高度重视,认为是贵州经济落后地区可延伸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方式。于是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当地居民的期盼下,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旅游业必将伴随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而提升产业地位.为脱贫致富大显身手,但从目前来看,我们认为这一初衷并没有实现,生态博物馆在贵州的发展至少没有明显起到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任一作用。生态博物馆既未能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也未能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贵州的生态博物馆与国外的相比有着政府参与、经济落后与选址随意等问题。我们认为,反思十余年来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是事倍功半,慎重地为此继续投入人力物力也不失为务实之举,生态博物馆所在地政府需要重新审视生态博物馆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生态博物馆管理机构对当地文化及旅游事务管理机构重新整合,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本身不是为旅游的,但它的展示功能及教化功能却应当为旅游业所利用,生态博物馆社区应当把精力和实力投入到优势资源的规划和利用上,只有遵循旅游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并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旅游功能得到显示的同时更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区的发展,恐怕才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真正目标和惟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