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统治下的上海,租界与华界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逐渐成为两个具有相当差距的社会。租界的繁荣与扩张引起华界的担忧,部分士绅开始思考华界落后的原因,积极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受西方近代军事防御思维、城市规划观念的影响,他们把矛头指向上海城墙,提倡拆城。上海城墙历史虽不久远,规模也不甚宏伟,然而拆城意见一经提出还是遭遇到强烈的反对。从拆城之议到实施拆城,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本文将通过研究上海拆城所历经的复杂过程,考察其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力量与团体在观念、利益与权力上的矛盾冲突。拆城派与保城派因其在城墙功能认识上的分歧而争论不休,而双方更深的矛盾使得拆城之议激烈异常。权力的此消彼长使得拆城事宜历经波折后终于得以实现。但拆城工程的实施亦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利益纠葛的处理成为拆城工程推进中必须处理的的问题。最终,拆城派历经种种困难与阻碍,在一个恰当的时机,经过合理的安排将这座城墙拆除了。除绪论和结论外,论文正文共三章。第一章在介绍了上海城墙的历史与基本状况之后,主要考察拆城之议第一个阶段的情况。拆城派上书提出拆城理由之后,保城派也相继上书反对拆城。双方在城墙功能观念上的分歧使其在城墙存废问题上争执不下,最终上海道批准了折中之策——辟门筑路。第二章通过对拆城派和保城派言论与行动的分析,考察他们各自的利益关切。激烈的讨论与积极的行动的出现,不仅因为双方观念上存有分歧,其背后更隐藏着两派身份地位、权力权威的矛盾与冲突。保城派以其积极的行动迫使拆城派再一次接受辟门筑路议案。第三章主要讲述拆城派趁辛亥革命胜利之机,迅速通过拆城议案,瞬间实现拆城的过程。但在拆城工程实施过程中,市政厅难免要处理与城根居民以及租界的利益纠葛。此时它以当权者的身份处理城根保产公会的各种要求,并积极同英法租界进行交涉,最大限度保证了拆城工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拆城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上海,各种社会力量与利益集团因其身份地位、立场、影响力不同,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各异。它们共同作用于拆城事宜,使其过程变得艰难曲折。由此可知,一项公共工程的落实,必需首先考量多方民众的意见与利益,如此这般,在必需的权力的保障之下,才能最终实现工程的顺利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