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出于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森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导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退化严重,为了恢复植被或获取木材资源以及恢复土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或人工林生产力,促进森林尽快发挥其经济与生态功能势在必行。近年来,云南广大山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土壤质量衰退以及人工林生产力逐年下降等问题。桉树的经济价值较高,中国广大地区种植桉树,桉树是速生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轮伐期短、木材用途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已成为最重要的人工用材林造林树种之一。但桉树的种植,尤其是没有适地适树,仅为了经济利用而种植的桉树,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特别是引起土壤地力衰退、生态系统退化。目前,缺乏对于云南山地桉树林的关注和研究,而这些区域地处大江大河源头或中上游,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稳定,而且影响到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而桉树的种植能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正在该地区广泛的种植。
论文通过对滇西典型山地,大理洱源山区人工种植的桉树纯林及周边不同土壤利用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以探讨桉树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退化土壤的有效恢复提供参考。
论文以未受人为干扰或破坏较小的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阔叶林作为对照,研究原生植被破坏后,人工种植桉树等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差异性分析,研究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动态变化,以及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利用类型下土壤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利用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土壤生态环境退化指数定量说明不同利用类型的退化程度,探讨典型山地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该区和云南相似山地环境乃至整个澜沧江流域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自然植被破坏后人工发展起来的桉树林(Eucalgptus spp.)、混交林、云南松林(Pinusyunnan,ensis)的土壤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衰减退化,并因利用类型不同衰减程度不同。综合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特征退化指数和化学特征退化指数得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为:桉树林>云南松林>混交林>旱冬瓜林。无论是土壤物理状况还是土壤化学状况,桉树林是四种利用类型中最差的,其物理特征退化指数和土壤化学退化指数分别为-0.3166和-0.5559。该地区桉树的种植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桉树皆伐迹地上种植的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恢复退化土壤的作用,可以作为退化土壤的有效恢复方式;同为人工纯林的云南松林土壤退化也较为严重,表明人工纯林,尤其是桉树林不适合在云南山区广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