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决传统循环井技术对挥发性较弱的有机污染物苯胺修复效果不佳,而强化含水层中生物修复又会导致含水层堵塞等的问题,提出了循环井-井内生物反应器技术修复苯胺污染含水层的方法。通过模拟1.6×0.3×0.56m3规模的受苯胺污染的含水层,依次研究循环井运行参数、传统循环井的修复效果及规律、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以及最终循环井-井内生物反应器技术修复苯胺污染含水层的效果,以期为循环井技术修复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含水层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在本模拟条件下,选取曝气位置与内井下端平齐处,曝气流量为0.35m3/h,曝气压力为6.45KPa为运行参数。在运行过程中,循环井周围可形成强循环流,循环流线上距模拟含水层底部27.5cm处的流速大小同该点距离砂箱左边界l之间的函数关系满足高斯方程:V=15.8+191.3/0.362×π/2e-2U(l-0.79)2/0.362,距离循环井越近,地下水循环流速越大。②受苯胺污染严重的模拟含水层经过47小时的传统循环井修复以及199小时的循环井-井内生物反应器技术的修复后,井左侧区域和井右侧30cm范围内地下水中检不出苯胺的存在,修复效果较好。该修复效果是苯胺的挥发作用和生物载体对苯胺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共同导致。并且在修复过程中未产生铵根的积累,是一种安全的含水层修复技术。在结合生物反应器技术后,通过井内的循环地下水的苯胺去除率大大提高,未结合生物反应器技术时,去除率最大为1.66%,结合了井内生物反应器技术后,去除率呈S曲线式的增长。各监测点的苯胺浓度降低速率也大大提高,由最高2.38mg/L·d升高到4.69mg/L·d。靠近循环井循环流速大的区域苯胺降低速度相对快。③循环井运行过程中,会使上游高浓度污染区的污染物迁移至下游低浓度污染区。在循环井周围具较强循环流的区域会发生较强烈混匀作用,在本模拟实验中为井两侧39cm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