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碳烟表面的碱金属钠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运行及再生的潜在影响,本文采用模拟碳烟样品,综合运用多种化学改性途径及定量表征方法,系统研究了碱金属钠在碳烟表面的加载过程及其对碳烟的催化氧化影响,以期为实现碳烟高效氧化奠定理论基础。采用浓硝酸改性调控样品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并进行碱溶液改性处理以加载碱金属钠,结果表明碱溶液改性后的碳烟样品表面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碳烟表面的碱金属钠对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运行及再生的潜在影响,本文采用模拟碳烟样品,综合运用多种化学改性途径及定量表征方法,系统研究了碱金属钠在碳烟表面的加载过程及其对碳烟的催化氧化影响,以期为实现碳烟高效氧化奠定理论基础。采用浓硝酸改性调控样品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并进行碱溶液改性处理以加载碱金属钠,结果表明碱溶液改性后的碳烟样品表面存在两种赋存形式的钠,一种是可以与含氧官能团形成化学键连接的有机结合态钠,一种是附着碳烟表面的物理结合态钠。碳烟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含量越高,加载的有机结合态钠和物理结合态钠的含量均相应增加。有机结合态和物理结合态的钠均催化碳烟的氧化,所加载的钠含量越高,效果越明显。有机结合态钠在碳烟表面的结合位点对碳烟催化未显示明显影响。加载碱金属钠后,碳烟样品的低温段氧化过程无明显变化,主要是高温段的氧化明显向低温区偏移;增加氧浓度可进一步提高碳烟的最大氧化反应速率且降低其特征氧化温度。部分工况下碳烟的起燃温度可低至312℃,氧化终点温度仅462℃,使得DPF具有了被动再生的潜力。考虑到DPF的被动再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实验研究了NO2氛围下含钠碳烟样品的氧化过程,结果显示NO2与O2具有协同氧化碳烟的作用,O2在碳烟氧化过程中为NO2提供了活性碳位点,从而促进了碳烟的氧化;碳烟表面钠的存在可促进碳烟转化为CO2。
其他文献
在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时代背景下,甲醇因其来源广泛、可再生、理化性质与汽油相似等属性成为潜在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米勒循环通过进气门早关或晚关可实现膨胀比大于压缩比,达到提升发动机经济性的目的。当前米勒循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汽、柴油机,但在甲醇机上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对米勒循环在甲醇发动机上的应用进行试验和仿真分析,揭示米勒循环对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基于一台1.3T甲
聚光太阳能发电(Concentrating Solar Power,CSP)技术的供电稳定性高,还可调峰调频,在电力结构低碳转型中可起到关键作用。但CSP技术的用水强度较风电和光伏高,其部署将给我国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带来更大压力。国内外少有研究评估中国CSP的资源和技术潜力,且存在数据精度待提高,评价框架尚未考虑水资源约束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我国最新的直接法向辐射数据,考虑地
高功率密度特种内燃机,因其体积紧凑、动力性强等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提升功率密度,高功率密度发动机采用双喷油器模式。然而,过多的燃油量在过高环境温度下,往往造成燃烧恶化现象。为此,本文研究了双喷油器在多角度碰撞、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喷油相位差下的喷雾、着火、燃烧及碳烟生成特性,为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双喷油器模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开展不同喷雾碰撞角度下喷雾、着火、燃烧和碳烟生成的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有机污染物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开发绿色、高效和节能的水体污染物去除技术迫在眉睫。本文制备了一类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三维石墨烯负载纳米双金属复合材料,通过活化溶解氧(DO)原位产生H2O2及活性氧物种(ROS)实现了对水中抗生素的高效去除。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分别采用两步法和液相还原自组装法合成了三维石墨烯负载纳米零价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3D-rGO@nZVI
柴油喷雾撞壁是复杂的强湍流燃烧与传热过程,对柴油机的热效率和排放影响深远。基于高温高压定容燃烧弹台架和OpenFOAM仿真计算平台,系统研究了不同壁面温度,尤其是高壁温(800K)下,喷雾撞壁着火和燃烧以及壁面传热规律。首先,建立了柴油喷雾撞壁燃烧与传热特性研究的可视化试验平台,创建了拉格朗日-共轭传热求解器,建立并标定了柴油喷雾撞壁燃烧数值仿真模型。其次,基于600nm广域低通化学发光法试验,研
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已引发全球变暖等严峻问题。化学链干重整(Chemical Looping Dry Reforming,CLDR)作为一种新型CO2利用技术,利用氧载体(Oxygen Carriers,OC)实现了氧化还原过程分离的CO2裂解。此外,新型Ca2Fe2O5(CF)氧载体可以进一步简化化学链技术。然而,将CF应用于CLDR的研究不够全面,其优化制备方法和重整反应机理不够清晰。因
随着无人艇的发展,现有续航能力已无法满足其执行远海任务的需求,舰载无人艇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无人艇的回收存在回收效率低、人工强度大等问题。因此,开展舰载无人艇自主引导回收系统研制,对降低人工强度、提高回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建立了无人艇运动数学模型。针对回收特点,将自主引导回收系统分为位姿定位、对中跟踪和航向控制三大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RTK与视觉数据融合的分区回
废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和充量分层是实现可控低温燃烧的两种有效途径,这两种技术对低温燃烧过程的调控作用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仍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有待解决。首先,EGR中的不完全氧化产物(Incomplete Oxidation Products,IOP)具有不可忽视的化学效应。然而,IOP的成分一般比较复杂,很少有文献对这些成分的作用进行定量研究
3D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在自动驾驶任务中可以优劣互补,是自动驾驶领域中主流的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案。而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任务的实现,依赖于各个传感器之间的空间坐标转换,即传感器之间的旋转和平移,也称为外参变换,传感器的外参标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多传感器融合的效果,因此高鲁棒高精度的外参标定十分重要。针对自动驾驶车辆做近似平面的运动时,退化的传感器数据和传感器噪声常常导致激光雷达与惯性测量单元
在托卡马克聚变装置中,钨会受到低能高束流的氦等离子体冲刷,导致钨材料表面形成绒毛状纳米结构或针孔状表面损伤。目前普遍认为,氦致表面损伤的形成与钨表面下氦泡的演化行为密切相关。氦泡的生长与融合是钨中氦泡演化行为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钨中氦泡的生长和融合机理对于钨在聚变服役条件下的长时间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高压氦泡在钨中生长的动力学机理以及氦泡在钨中的融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