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在全球肿瘤病死率中位居第二。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其预后至关重要,内镜下治疗是目前胃早癌的首选方式,但是胃早癌能否得到早期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是否能被早期发现,本文旨在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在胃早癌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价ME-NBI对胃早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对临床治疗决策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进行普通白光内镜(WLE)及ME-NBI检查并且有病理结果的62例患者资料。对62例患者的63处局灶胃黏膜病变(包括黏膜局部隆起或凹陷、黏膜粗糙糜烂或浅表溃疡、黏膜局部发红或发白)进行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不包含进展期胃癌、黏膜下病变、胃手术后病例,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参照2002年修订的维也纳胃肠上皮肿瘤病理分型标准和WHO分型标准,将63处胃黏膜病变分为早癌组和非癌变组,其中早癌组有31处、非癌变组有32处,分别比较WLE和ME-NBI对胃早癌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观察31处胃早癌病变(包括25处黏膜内早癌和6处黏膜下早癌)在ME-NBI下的微腺管和微血管分布及形态学特点,探究其浸润深度与微血管和微腺管分布、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1.WLE对胃早癌的诊断:在WLE诊断中,63处局灶胃黏膜病变中29处被WLE诊断为癌性病变,34处为非癌性病变,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7.7%(21/31)、75.0%(24/32)、72.4%(21/29)、70.6%(24/34)、71.4%(45/63)。2.ME-NBI对胃早癌的诊断:在ME-NBI诊断中,63处局灶胃黏膜病变中33处被ME-NBI诊断为癌性病变,30处为非癌性病变,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5%(29/31)、87.5%(28/32)、87.9%(29/33)、93.3%(28/30)、90.5%(57/63),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WLE。3.胃早癌浸润深度与ME-NBI下微腺管结构的关系:25处黏膜内胃早癌中18处病变的微腺管结构缺失,7处病变的微腺管结构不缺失;6处黏膜下胃早癌中6处病变的微腺管结构均缺失。黏膜内胃早癌组和黏膜下胃早癌组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微腺管结构是否缺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具有相关性,P=0.293。4.胃早癌浸润深度与ME-NBI下微血管结构的关系:25处黏膜内胃早癌中9处病变出现局部微血管结构缺失,16处病变的微血管结构不缺失;6处黏膜下胃早癌中5处局部微血管结构缺失,1处病变微血管结构不缺失。黏膜内胃早癌组和黏膜下胃早癌组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微血管结构是否局部缺失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不具有相关性,P=0.067。5.胃早癌浸润深度与ME-NBI下微血管分布、口径的关系:25处黏膜内胃早癌中2处病变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23处病变不具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6处黏膜下胃早癌中5处病变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1处病变不具有孤立、扩张的微血管。黏膜内胃早癌组和黏膜下胃早癌组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是否具有孤立、扩张微血管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具有相关性,P=0.01,孤立、扩张微血管的有无对判断胃早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0.3%。结论:1.ME-NBI较WLE对胃早癌明显具有更高诊断准确率,所以应该推广MENBI对胃早癌诊断的应用;2.ME-NBI下微腺管结构是否缺失、微血管是否局部缺失不能作为判断胃早癌浸润深度的标准;而微血管的分布、口径似乎可以初步判断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指导临床治疗决策的制定。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收集的病例数量有限,尚不足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需要今后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