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海员有数千人滞留在印度。其中,一部分是英国轮船公司经营的远东南洋沿海航线停航后随船公司一起撤到印度,另一部分则是不甘冒海洋袭亡危险而登录印度的中国海员,包括大量新马华人。如何管理这些多次被民国政府档案中称为桀骜不驯的海员群体,成为中英两国的难题。根据中英两国协议,中国留印海员战时工作队于1942年10月22日正式成立于印度加尔各答,一直维持到1945年二战结束方告解散。这支由华侨海员构成的队伍,由英方出资供给中方组织训练,实施半军事化管理,1943年初人数最多时曾达到1268人之众,前期为协助当地政府关于消防、救伤、搬运等战时工作曾一度发挥重要作用,后期则有大量队员被派往英国本土及海外领地船公司服务。从成立伊始,中国留印海员战工队便伴随着诸多先天不足与重重矛盾,干部人事纠纷与英方待遇不足是一直影响战工队正常工作的矛盾焦点,而队员的消极态度与积极性欠缺亦极大的影响了战工队工作效率,种种因素导致战工队工作步入困境。战工队后期纪律废弛,潜逃不断,以至人数锐减,剩余老弱队员采取介绍工作方式逐渐分化瓦解,种种因素导致其培养战后航运干部的初衷难以实现。国民政府作为组织管理者,成功与失误并存。瑕不掩瑜的是,中国留印海员战工队的组织意义深远。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海员团体,其不仅成功的解决了一千余名失业海员的工作,亦有效的提高了这批海员的整体素质与精神面貌,对盟国战时工作发挥了一定协助作用。无论如何,考察留印海员战工队的历史,其积极作用远大于其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