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的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是在主客体之间活动产生的客观特性,它反映着人类与对象世界之间认知关系结构的历史状态。模糊性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能动认识;是人类信息变换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人们认识活动中关于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 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的对立统一,特别是彼此之间的转化,推动着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离开对模糊性思维的分析,就无法揭示人类思维能动机制的客观特征;忽视模糊性思维的研讨,对认识论关于“我们认识什么?”“我们怎样认识?”等问题就无法正确解决。 对模糊性思维的历史演变及模糊性思维活动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历史地展现模糊性思维和精确性思维的辩证关系,以此把握由模糊→精确→模糊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客观逻辑,达到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角度,论证人类模糊性思维的客观特征和历史地位,进而批判把确定性、精确性当作人类知识唯一目标和特征的片面观点。事实表明,如果把人类知识确定性的信念极端化,离人的现实认识活动和科学史就越远,其结果是使人难以接受。如果人们不愿割裂自身思维发展的历史联系;如果人们试图根除人类智力发展观和知识进步观中超自然的、神秘主义的、唯心主义的阴影,哲学认识论就必须充分肯定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的辩证关系,注重对模糊性思维的地位作出客观的考察和评价。 模糊性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模糊思维机制的研究,既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子虚乌有的理论虚构;而是人类哲学认识论深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生命科学、思维科学和“三论”等方法论学科蓬勃兴起的必然结果。它将有力地推进哲学思维对人类认识机制辩证特征的理解,反映时代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 现代系统思维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和部分辩证地统一起来的思维模式。它为描述宇宙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提供了数学的表达形式。它注重对认识不确定因素的考察和研究,但又不停留在对对象经验的、定性的笼统描述,而是通过系统模糊化方法的处理,为描述复杂系统客体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