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政治社会化视角下中国公民文化构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民主政治是实现其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民主政治的实现有赖于民众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的转换,对于我国来说,也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由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变。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公民文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公民文化构建为目标,以中国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变为切入点,用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对实现中国政治文化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提出了构建思路。 文章首先对臣民文化和公民文化进行了解读。笔者认为,臣民文化是一种带有明显奴性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基本权利,无限放大了君王或国家的权力,使人在政治权力的网罗中无可逃脱。中国文化传统中,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及社会结构对公民政治文化总体上是抑制性的。臣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构成,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君权至上的价值准则、政治主体意识的缺失、宗法纲常的人治传统、清官圣人的政治期盼、权利主体观念的泯灭。与臣民文化不同,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的政治文化,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尺度。公民文化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政治文化基础,适应现代政治发展需要,是我国政治文化转变的目标方向。 实现政治文化变革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研究路径或视角,政治社会化作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特定论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对社会一般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个体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理念、政治情感以及政治信仰等的形成过程,也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民族政治文化的传承过程,亦即那些政治方面的知识、态度、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渠道,一代一代延传下来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具有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传习、维系和变革政治文化等价值功能,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革即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才可能祛除臣民理念,树立公民意识,建立现代政治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因此,首先应该明确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的目标,即以公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公民主体意识的强化,崇尚法治的法律思维,科学理性的政治追求,权利与义务观念的普及。另外,基于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视角,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合理评估中西政治文化,借鉴中外政治社会化有效路径;充实政治社会化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公民文化价值体系;完善政治社会化保障机制,寻求法律与公共政策支持;改善政治社会化教育体系,实现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转变;拓宽政治社会化有效渠道,实现公民文化传播媒介拓展。
其他文献
裁量性赔偿是一种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计算实际损失和侵权获利的计算方法。作为一种创造性探索,裁量性赔偿以司法保护典型案例的方式被法院提出,其法律定位与适用等并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