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前后视网膜微结构的改变和视觉质量变化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手术效果的评估。 方法: 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临床确诊需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0人33眼作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组,同时纳入手术组中25人对侧眼25眼作为对照组,施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玻璃体切除并剥膜(黄斑前膜和内界膜)并人工晶体植入并玻璃体腔注药(TA)术,术后能随访3月以上者有18人20眼。评估内容包括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视力(logMAR),使用频域光学相干视网膜断层扫描仪(spectral domain 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测量中心凹厚度(CentraI FoveaI Thickness, CFT)及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采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测量受检眼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o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斯特列尔比(SR)及不同对比度下的预测视力( Predicted VA100%、Predicted VA20%、Predicted VA9%)。 Wilcoxon符号秩检验用来分析比较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组术前和术后临床资料的差异。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手术组术前和对照组以及手术组术后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系数是用来评估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前后光学质量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果: 18人20眼术后平均随访4.24月。手术组术前logMAR视力值0.60 ±0.28大于对照组0.16±0.19(P<0.05),即对照组患者的视力优于手术组术前,手术组术前OSI值3.36±1.48高于对照组1.82±1.89(P<0.05),即对照组患者的视觉质量优于手术组术前,手术组术前与对照组视觉质量参数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结果显示手术组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464.24 ±109.81μm与对照组厚度是212.40±15.7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前与对照组相比,前者主要是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并且不同患者外层视网膜的感受器细胞内外节(IS/OS)交界面连接带和视锥细胞外节末梢(COST)完整性不同。 手术前后平均 logMAR 视力从术前 0.60 ± 0.28 改善到术后 0.33 ± 0.23 (P<0.05);眼内散射指数OSI平均值也从术前3.36±1.48提高到2.68±1.02 (P<0.05),术后眼内散射指数有显著下降,视觉质量有所提高;手术前后OCT对比发现,部分术后患者的外层视网膜的IS/OS层和COST层的完整性较术前有所恢复。手术组术前与术后的黄斑厚度改变值与OQASⅡ视觉质量各参数改变值之间对比显示,除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改变值与OSI值和VA9%之间存在相关性外(P<0.05),其他OQASⅡ测量参数改变值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手术组术后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患者最近一次随访时logMAR视力值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网膜厚度值下降到339.85±89.22μm,仍高于对照组的212.40±15.74μm,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内散射指数OSI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其他视觉质量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发现术后部分患者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仍高于对照组,但术后视力恢复较好患者的外层视网膜微结构中IS/OS层和COST层的完整性接近对照组,而术后视力提高程度不大的患者外层视网膜微结构中IS/OS层和COST层的完整性恢复欠佳。 结论: 本研究系首次将OQASⅡ作为一种衡量视觉质量的仪器应用于特发性黄斑前膜眼,特发性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的视觉质量高于术前患眼,但低于对侧眼的视觉质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去除黄斑前膜牵拉后可恢复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形态、提高视力及改善视觉质量。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变化对视力及视觉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从改善患者视觉质量方面考虑,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宜早期手术治疗以减轻对外层视网膜的间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