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环境异源物质,由于其在环境中难降解性及具有生物富集性,已被《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列为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之一。PCBs虽已被禁止生产,但已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PCBs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低成本、应用性强、对环境友好、可最大程度保持土壤基本性质不变等特点,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修复技术。但是植物修复技术受PCBs对植物生长毒害作用及土壤中PCBs生物可利用性低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场地修复中,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因此,本研究拟利用转bphC苜蓿联合乳化蛋白AlnA修复PCBs污染的土壤,研究转基因苜蓿对PCBs的耐受性;分析AlnA能否提高PCBs的生物可利用性;阐明转基因苜蓿-乳化蛋白AlnA联合修复PCBs污染的土壤效能。(1)亚克隆来源于土壤宏基因组的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基因(bphC),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遗传转化于苜蓿,通过草胺膦的抗性筛选,获得了10株苜蓿转化株系。并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扩繁,用于后续转基因株系的鉴定研究。通过PCR方法和western blot等分子生物技术检测苜蓿转化株系,结果表明bphC基因已经整合进入6株转基因苜蓿株系,并在植株体内表达。(2)通过对联苯的抗性筛选、转基因苜蓿体内bphC酶活检测,确定转基因苜蓿株系BB11对PCBs的耐受性最强。采用水培法,研究转基因苜蓿对混合PCBs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转bphC苜蓿对混合PCBs的耐受指数为88%,与野生型苜蓿(仅为54%)相比,提高了34%。通过比较分析转基因和野生型苜蓿体内PCBs含量研究发现:转基因苜蓿和野生型苜蓿都能吸收和输导PCBs,但是转基因苜蓿体内PCBs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苜蓿,说明转基因苜蓿对PCBs降解效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苜蓿。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以转bphC苜蓿BB11作为实验材料。(3)从抗辐射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radioresistens)中克隆AlnA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IPTG诱导下,AlnA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通过镍柱纯化和western blot奠定,获得纯化的AlnA蛋白。AlnA蛋白具有表面活性,CMC值为1.07g/L (≈0.03mM)。 AlnA蛋白对不同氯原子数取代PCBs同系物都具有增溶活性,其中对四氯代的PCB52增溶活性最强。乳化蛋白AlnA虽能吸附于土壤,但是对土壤中的PCBs具有较强的解吸能力,其解吸能力与氯原子的取代数目没有相关性,对四氯代PCB52的解吸效率达74%。并且AlnA蛋白能促进苜蓿吸收土壤中的PCBs, AlnA蛋白的添加量与植物组织中PCBs的浓度成正相关。苜蓿不仅能吸收PCBs,也能将PCBs运送到地上部分,其中PCB28在苜蓿地上部分的浓度最高,说明苜蓿对其运输能力最强。通过3D建模和分子拼接的方法,研究AlnA蛋白对PCB同系物的增溶机制。根据分子对接和溶解活性研究结果分析,AlnA蛋白对PCBs的溶解机制与结合能,结合簇及能量构象密切相关。AlnA蛋白为非特异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PCBs可与AlnA蛋白不同结合位点结合,形成多重构象。利用盲目对接手册研究表明:高氯代的PCBs(PCB28,52和101)与AlnA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7种PCBs同系物都与AlnA蛋白具有典型的β-桶状结构结合。不同的PCB同系物与AlnA蛋白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结合位点,这也受到PCBs分子的空间位阻和电子云分布的影响。(4)利用盆栽实验,研究转bphC基因苜蓿联合乳化蛋白AlnA对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能。实验结果表明,转bphC基因苜蓿-乳化蛋白AlnA联合修复PCBs污染土壤的效能最高。转基因苜蓿的株高、鲜重及叶片的叶绿素(B处理)含量等生理指标均高于野生型苜蓿,表明转基因苜蓿对PCBs的耐受性显著高于野生型苜蓿;但是当添加AlnA乳化蛋白,转基因苜蓿的生理指标与野生型苜蓿相当,说明转基因苜蓿的生长受到抑制。这可能是乳化蛋白AlnA提高了土壤中PCBs的生物可利用性,使转基因苜蓿体内的PCBs含量显著提高(A处理),进而对其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PCBs的胁迫下,不同处理中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而且与未栽培苜蓿的对照相比,苜蓿的栽培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的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尤其是只种植转基因苜蓿(B)处理中土壤的这三种酶的活性最强,说明植物的生长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密切相关。土壤中PCBs降解基因bphC丰度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苜蓿与乳化蛋白AlnA联合修复PCBs污染土壤效能的提高,与PCBs降解基因丰度的增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