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苦参碱对高糖诱导大鼠肾脏系膜细胞纤维化的影响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探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及如何延缓糖尿病肾病势在必行。糖尿病肾病的病变特点包括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增多及异常沉积,不断进展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以及终末期肾小球硬化。其中,肾间质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关键环节,以大量的细胞外基质(ECM)聚集为特征。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GF-β1)是作用最强的致肾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介导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是TGF-β1的下游因子,可调节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ECM的分泌,在肾脏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BMP-7)是TGF-β超家族的亚群之一,具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3]。研究发现BMP-7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肾脏保护作用,并且能够抑制TGF-β1/Samds信号转导通路,具有强大的抗纤维化作用,且这一作用是独立于肾脏保护作用的[4]。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OMT),分子式为C15H24N2O,是从中药苦参、苦豆子及广豆根中提取的一种中药单体,药理作用广泛,如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等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肾小球Smad1的表达增加,肾小球系膜内基质集聚,CTGF的含量增加。既往研究发现氧化苦参碱具有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但氧化苦参碱通过何种机制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仍不明确,由此我们提出假设,氧化苦参碱是否通过影响细胞外基质积聚来逆转肾脏纤维化呢?本研究拟通过高糖诱导建立大鼠系膜细胞纤维化模型,应用氧化苦参碱干预大鼠系膜细胞纤维化模型,测定模型中IV型胶原蛋白含量及BMP-7、TGF-β1、CTGF、Smad2、Smad3、Smad7表达水平,在细胞水平探讨BMP-7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肾脏纤维化的关系,揭示氧化苦参碱改善糖尿病肾脏间质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高糖诱导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探讨氧化苦参碱改善肾脏纤维化的机制。方法:15%胎牛血清的低糖培养基(5.5m M+双抗)培养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培养细胞至贴壁生长60%时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和高糖培养基组(HG),正常对照组采用无血清低糖培养基(5.5m M)培养,高糖培养基组则采用无血清高糖培养基(30m M)培养。建立高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纤维化模型,将高糖培养基组随机分为高糖组、氧化苦参碱低(O-L 0.04 mg/ml)、中(O-M 0.08 mg/ml)、高(O-H 0.16 mg/ml)剂量组及坎地沙坦(Con 0.005mg/ml)组,正常对照组仍给予无血清低糖培养基培养,分别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基上清液中IV型胶原蛋白的含量,确定造模成功。于氧化苦参碱及坎地沙坦干预48小时后,电镜观察药物干预后系膜细胞形态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大鼠肾脏系膜细胞BMP-7、CTGF、TGF-β1、Smad2、Smad3、Smad7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系膜细胞BMP-7、CTGF、TGF-β1、p-Smad3及Smad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高糖刺激大鼠系膜细胞后,细胞形态及相关指标的变化(1)细胞形态:大鼠系膜细胞经高糖分别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与Con组相比,HG组细胞形态改变,三组间形态无明显差异。(2)IV型胶原蛋白含量:HG组培养基上清液中IV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提示高糖诱导系膜细胞纤维化造模成功;分别用高糖培养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大鼠系膜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IV胶原蛋白的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糖诱导系膜细胞纤维化可随时间延长有上升趋势,但程度有限。(3)BMP-7、TGF-β1/Smads信号通路高糖干预48小时后,BMP-7、Smad2、Smad7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TGF-β1、Smad3、CTGF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表明高糖可以促进系膜细胞纤维化的发生。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Smad2/Smad3比值减小,p-Smad3/Smad3比值显著升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药物干预48小时后,细胞形态、IV型胶原蛋白、BMP-7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各项指标的变化(1)细胞形态:药物干预后细胞形态有所恢复,但仍区别于正常对照组。(2)IV型胶原蛋白含量:氧化苦参碱及坎地沙坦各干预组IV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均明显低于高糖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V型胶原蛋白的含量随氧化苦参碱剂量增加而逐渐减少,提示氧化苦参碱具有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其改善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坎地沙坦降低IV型胶原蛋白含量的作用优于氧化苦参碱(P<0.05)。(3)BMP-7、TGF-β1/Smads信号通路基因转录水平与高糖组相比,氧化苦参碱及坎地沙坦各干预组BMP-7、Smad2、Smad7 m 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GF-β1、Smad3、CTGF m RN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5),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氧化苦参碱各剂量组及坎地沙坦组Smad2/Smad3比值明显高于高糖组(P<0.05)。(4)BMP-7、TGF-β1、CTGF、p-Smad3/Smad3蛋白表达水平与高糖组相比,氧化苦参碱及坎地沙坦各干预组BMP-7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其中,氧化苦参碱高剂量组BMP-7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氧化苦参碱中、高剂量组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药物干预组CTGF、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高糖组(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比于高糖组,氧化苦参碱及坎地沙坦各干预组p-Smad3/Smad3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氧化苦参碱干预后系膜细胞纤维化程度改善。结论:1氧化苦参碱可以改善高糖刺激的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形态的改变。2氧化苦参碱可以减少IV型胶原蛋白的产生,改善大鼠肾脏纤维化。3氧化苦参碱通过上调BMP-7、Smad2、Smad7的表达,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逆转大鼠肾脏纤维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为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中学生所具有的与其年龄阶段相适应的认知水平、情绪特征和个性品质。  关键词走出误区健康心里精神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具有良好健康水平的青少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情绪
摘要反语的语用功能主要有三种:批评功能、幽默功能、礼貌功能。从6岁起,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语用功能表现出初步的理解能力,8岁有较大的发展,但直到10岁,儿童也不能完全识别反语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反语语用功能批评功能幽默功能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字面形式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很多交际情境中,人们选择反语可以实现多种社会和交际功能,主要包括:表达积
摘要合本人的创作经验感受,寻找撞水撞粉技法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前人积淀,归纳撞水撞粉没骨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撞水撞粉技法的特点,探索撞水撞粉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制作性程序性工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本人专注于田园系列题材的花鸟组画创作,并不断积累创作体会。以组画创作《田园拾趣》系列条屏为例,以木瓜、玉米、菜花、芭蕉、野芋头等几种常见却并不引人注意的田间作物为题材,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糖诱导体外培养兔晶状体白内障形成的抑制作用,研究EGCG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兔晶状体体外培养方法,观
目的查明湖南长沙地区汉族儿童HLA-DQA1遗传变异与幽门螺杆菌易感性的关系,为阐明遗传因素在Hp感染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对98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儿童医院门急诊就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库伦土压力基本公式,在此基础上用物部—冈部理论和能量理论两种方法,得出了地震作用下路基挡土墙的两个主动土压力公式。最后通过分析几个实际应用的经验公式和理论公式,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关键词地震加速度挡土墙地震土压力
摘要在对工业化、维多利亚风格不满的情绪下产生的新艺术运动在设计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从古典主义进入现代主义的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埃米尔·加莱在家具设计、玻璃设计方面,积极有力地推动了新艺术运动的发展,其人生其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新艺术运动的缩影。  关键词埃米尔·加莱新艺术运动玻璃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    “新艺术”,发韧于英国流行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