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韭的细胞和分子地理学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以及多样性形成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现今被子植物高度多样化的主要驱动力。过去对二倍体及其多倍体形成、分布等方面的研究使我们对多倍化进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样一个气候敏感的地区来说,还未曾有关于分布在这一区域的多倍体起源,适应以及扩散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以广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青甘韭为材料,研究了该形态物种四倍体和二倍体的分布以及四倍体的起源。对覆盖该物种整个分布区62个种群844个个体的细胞学研究表明,四倍体趋向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但是,倍性与海拔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二倍体和四倍体在高原东部由北向南呈连续交替分布,两种细胞型在地理分布上没有独立的界线。 对青甘韭62个种群422个个体进行三套叶绿体DNA(cpDNA)(trnL-trnF,psbA-trnH,accD-psaI)序列测序后共得到11种不同的单倍型,二倍体种群具有9种单倍型;而四倍体有5种,其中2种未出现在二倍体中。对所有种群和个体的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对二倍体ITS序列的研究表明,不同区域的二倍体种群之间发生了遗传分化,呈现出南北两种类型的ITS单倍型序列。通过对双亲遗传的核基因ITS研究发现,在四倍体由北向南、西的分布中,ITS序列的杂合位点从无到有逐渐增多。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北二倍体之间明显的分化;包括不同倍性所有群体的ITS系统发育树表明,北边的四倍体与当地的二倍体具为一支;高原西部-西藏地区的四倍体与南边的二倍体聚为一支。通过比较ITS杂合位点在四倍体中的分布,发现:分布于青海等北方的四倍体是以同源多倍化的方式形成的;而分布于南部的二倍体种群间发生了隐型遗传分化,南北两种类型的二倍体通过杂交形成了西藏地区的四倍体,即部分异源多倍化。cpDNA,ITS以及倍性研究共同表明青甘韭在它的多倍化中经历了多元发生的过程;多倍化过程不仅是多次独立发生,而且还包括同源多倍化和部分异源多倍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倍体形成过程。这种杂种存活形式将赋予四倍体更多优势来占据比亲本二倍体生境更苛刻的极端环境。
其他文献
钢筋锈蚀是造成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混凝土质量的不均匀性、服役环境的不稳定性以及钢筋各部位受力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在钢筋锈蚀后,其表面特征及力学性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大震及特大震频频发生,对各类建筑结构造成了重大毁坏,而抗震设防水平不高、抗震构造措施不足且已经服役多年的低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中极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