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颈椎的前后路手术方式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病变选择相适应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入路,但在临床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中,常由于椎内静脉丛出血而影响减压质量和效果,个别病例因出血难以控制,找不到出血点,致使手术无法继续进行。而目前有关椎内静脉丛术中出血问题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仍然薄弱不能充分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目前手术中针对椎内静脉丛出血的处理办法比较局限且效果不佳。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颈椎前路减压范围及椎内静脉丛前丛等解剖结构的应用解剖研究,深入了解椎内静脉丛系统结构,分析出血难止的原因从而设计并获取提出有效的止血方法,为顺利实施颈椎前路手术提供帮助。二、研究内容1、观察测量椎内静脉丛前丛的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数据。2、在尸体标本上模拟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扩大减压范围,观察测量解剖学标志及相关数据。3、分析椎内静脉丛前丛术中出血的原因,提出颈椎手术前路减压的安全范围及有效的止血方法。三、材料和方法1、8具成人(男6具,女2具)头颈部新鲜尸体标本(C1~T1),经检查排除颈椎外伤、变性疾病、肿瘤等,标本取回后立即经蓝色乳胶经颈内静脉灌注及福尔马林溶液颈内动脉固定,另选12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男7具,女5具)。2、将标本俯卧位固定于解剖台,于椎体后方进入,切除椎板硬膜囊及脊髓,观察椎内静脉丛前丛的解剖形态,测量椎内静脉丛前丛间距:椎内静脉丛前丛两条纵行静脉的距离。3、根据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要求,解剖并分别测量以下结构:(1)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前脚系钩突前部与椎体前缘相延续部;(2)两侧钩突前脚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3)钩突前脚内缘至椎体后缘距离;(4)椎体矢状径长度,以椎体上缘左右平分线测量。4、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椎内静脉丛前丛术中出血的原因,提出颈椎手术前路减压的安全范围及有效的止血方法。四、结果1、椎内静脉丛前丛解剖形态本研究着重观察了20例标本颈椎段椎内静脉丛前丛的解剖学形态,发现椎内静脉丛位于硬脊膜外脂肪中,静脉颇为丰富,成丛状,紧贴椎管。根据其在椎管内的位置不同,分为椎内静脉丛前丛和椎内静脉丛后丛。椎内静脉丛是椎静脉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静脉多而致密,其中椎内静脉丛前丛中有两条纵行血管,其横行分支众多,形成横行交通支。椎内静脉丛前丛的两条纵行血管形态基本相同,而其弓形并不明显。椎内静脉丛前丛潜行于致密的后纵韧带中,紧贴于硬脊膜。纵行静脉未见静脉瓣,椎体静脉大多回流入椎内静脉丛前丛,其流入位置一般位于椎体背面中1/3处。椎内静脉丛前丛可经神经根静脉与椎体前静脉相通。2、颈椎体钩突及横突孔的相关解剖数据在C3~C7椎体相应节段椎内静脉丛前丛两侧纵行血管间距从(11.15±0.21)mm增大到(14.99±0.27)mm,C3~C7椎体钩突内侧缘与横突孔内壁间距为(5.25±0.85)mm。C3-C7钩突前角间距从(14.61±1.04)mm增大到(21.48±1.92) mm,钩突前后径均大于11mm。五、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出现静脉丛出血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减压范围的宽度。术中充分显露椎内静脉丛前丛,找到出血点从而能在直视下从容处理出血,是最有效的止血办法,所以应该确定既安全又有效的减压范围,从而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根据本组解剖观察结果,我们提出采用钩突前脚内缘作为术中定位标志。首先因为钩突前脚是椎体前缘与钩突相延续部分,在体内时此部位为颈长肌内侧部所覆盖,术中可推开颈长肌,切开椎间盘时即可确定,位置表浅,易于定位;第二,钩突前脚与横突孔之间有约4mm的距离,可以保证有安全的空间。第三,钩突前脚间距与椎管横径相近,可以满足颈椎管充分减压的要求,且在减压过程中骨性标志不容易破坏,可以术中经常核对骨性标志,防止手术偏离方向。第四,从本组的测量结果看,在颈椎椎体矢状径最小为(14.84±0.58) mm,最大为(16.21±0.51) mm,而钩突部前后径均大于11mm,完全可以满足植骨的需要。实验证明在此范围内完全可以充分显露前丛纵行血管,进而预防出血和更有效止血,如条件允许可借助显微镜,运用双极电凝烧灼纵行血管,可有效止血,在钩椎前角间距内减压操作,既安全又充分。手术还可以根据不同个体,完善术前相关检查,MRI或MRA可提示病变程度,使术者于术前做好应对椎内静脉丛出血的相关准备,设计与其相对应的手术方案,对椎内静脉丛出血进一步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