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至民国初期,女性教育在政治运动的助推下快速发展,伴随女性教育一同出现的女子教科书也得到了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出版于1914年的《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以下简称《女子国文》)处于民国初创、新旧交替之际,其选文中的女性形象反映着救亡图存背景下代表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女性家庭角色与代表着国家民族现实需求的社会角色之间冲突与平衡的过程。教科书编者在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对女性形象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删改处理折射出男性话语对女性问题的复杂态度。一方面,男性需要借助女性群体的力量以适应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女性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女性群体的力量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女性表现出获取应得政治权利的诉求,从而威胁到男性群体的主导地位。目前学界关于近代女性教育和近代教科书发展史的研究较为丰富,而有关女子教科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却并不多见。《女子国文》出版于1914年,其出版之时正值民国初期新旧文化交替、各方观念碰撞交融之际,不同文化、观念间的碰撞、融合在教科书中以多元类型的女性形象呈现。因此,深入《女子国文》选文文本中分析女性形象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对于还原当时社会对于女性问题的看法与观点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影印《女子国文》全六册教科书中的选文及其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量化分析法,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综合分析选文中女性形象的形象特征和角色责任,分析《女子国文》中女性形象多元呈现背后的影响因素,并思考其中的女性形象对现代女性问题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绪论部分简述学界目前对清末民初女子教育发展、女子教科书发展的研究成果,对研究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一部分概要介绍《女子国文》的出版背景与编辑背景,分析教科书选文特点,依据女性形象的活动空间和角色职责,将其分为女性?家庭?角色形象和女性?社会?角色形象。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女子国文》中的两类女性形象,归纳其形象特征以及编者对女性形象的改动,通过对女性形象特质和角色表现的分析来探寻传统道德价值与国家民族现实需求之间冲突与平衡的过程,以及男性话语对女性形象塑造的作用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从时代变革和女性运动、不同阶层女性教育主张、教科书编者的教育观等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女子国文》中女性形象多元呈现背后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女子国文》中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教育和女性培养的意义所在。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来看,《女子国文》并非实现性别平等的理想教科书,虽然在教科书中出现了较晚清时期而言更为丰富、多元的女性形象角色,但其内在表达的仍是男性话语在裹挟国家民族现实需求的情况下对女性提出的责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