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生态习性及其登革热病毒自然带毒率和当地人群登革热抗体血清学状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有效依据。方法:(1)登革热媒介及其生态习性调查,于2010年的6-10月,逐月下旬在孟连和澜沧县的3个自然村调查伊蚊孳生和季节消长情况。其中,伊蚊幼虫孳生地调查,采取对房屋内外各种容器积水蚊幼虫和蛹捕捞,将4龄伊蚊幼虫装入1.8ml冻存管后用无水酒精浸泡,然后分类、鉴定;伊蚊幼虫密度调查,采用房屋指数(HI)、容器指数(CI)、布雷图指数(BI)和千人指数方法调查及统计处理。成蚊调查方法,于黄昏17:30-19:30时,在离农户200米以内的竹林或橡胶林中采用人饵诱捕法捕捉成蚊,捕获的成蚊带回实验室鉴定、计数和记录,然后按照种类分装入1.8ml冻存管冻存于液氮罐中,待实验室病毒分离鉴定。(2)蚊虫登革热病毒带毒率调查,对现场捕获的成蚊在实验室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即从蚊虫标本中提取病毒RNA,采用RT-PCR检测鉴定病毒基因。(3)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热病毒抗体水平调查,在3个蚊虫现场观察村采集健康人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登革热病毒IgG抗体。结果(1)登革媒介伊蚊种群及其生态习性情况,在3个自然村中,共捕获6属8亚属22种3436只成蚊,其中,2050只骚扰阿蚊和1162只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9.67%和33.82%,属于当地白天优势蚊种;6-10月,月平均捕获白纹伊蚊成蚊密度为8.98只/人工小时,月叮人率分别为6.3、14.1、12.4、7.1和6只/人工小时,3个自然村伊蚊幼虫平均房屋指数(HI)为19.3,容器指数(CI)为5.84,布雷图指数(BI)为30.3,千人指数为68.5;白纹伊蚊主要孳生环境类型以竹筒、土罐类和旧轮胎等容器型积水,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4.1%、27.5%、17.6%。(2)蚊虫体内登革病毒自然带毒率情况,共检测29份白纹伊蚊样本(1162只)、4份圆斑伊蚊样本(138只)和49份骚扰阿蚊样本(2050只),结果黄病毒阳性样本5份,其中白纹伊蚊3份,骚扰阿蚊2份;经对这5份黄病毒属阳性样本采用登革病毒RT-PCR鉴定,未发现登革热病毒。(3)健康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水平情况,共采集健康人血清402份,平均登革热工gG抗体阳性率为1.99%。结论:(1)该两个边境县白天蚊虫种类较多,其中骚扰阿蚊和白纹伊蚊属于当地居民点主要优势蚊种;它们的种群密度季节消长高峰出现在7月。(2)虽然此次蚊虫调查未检测发现登革热病毒,但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一旦发生传染源输入将极可能在当地出现登革热流行。(3)该地区健康人群登革热血清抗体水平较低,说明该边境两县地区暂未发生过登革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