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要研究艺术发生及一系列关于艺术欣赏和创造的问题时,不得不从原始先民的思维方式出发去考察。正如朱光潜认为的那样,艺术的起源应该和人类起源一样久远,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问题。艺术受理性思维和逻辑视角的影响是艺术史上非常近晚的事,但是在现代当人类谈及艺术这种人类心灵的特殊经验时,或多或少地无意识地拘泥于西方在十八世纪形成的那种拘谨而武断的“现代艺术体系”,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束缚在由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学术传统中,以现代逻辑和现代思维考察问题。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摆脱现代理性思维和艺术体系的束缚,从人类的诗性智慧这一思维模式出发,研究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的生成机制。诗性智慧一词,指的是原始先民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它是以感性为基础、以丰富想象力为本质特性的创造性思维。儿童同原始人类一样,处于人类发展和进化史的最初期阶段,其思维模式与原始思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他们都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感官感受和切身体验移加到他物之上,把自己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从而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整个世界“泛灵化”,并且总是运用形象思维去直接做出判断,不经过对同类事物的抽象概括,而直接从事物的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想象性的类概念。对比理性思维模式,儿童和原始先民的诗性智慧思维模式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更具优势,因为这一思维模式蕴含着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想象和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灵魂。通过对婴幼儿活动的日常观察,我们能够发现他们对于艺术活动有近乎本能的喜爱,通常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自发性地涂鸦和歌唱。在本文研究的论述中,我们以儿童绘画和音乐为例,代表性地说明儿童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体现与联系。我们发现,儿童天生能够通过感知有待于模仿的形象或者通过对模仿行为本身的认知中感到愉快,这是康德所说的感性或审美的鉴赏判断。因此,婴儿心理就是审美心理。婴幼儿面对审美对象时,就已经具备了被对象所激发的情感,常常全身心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欣赏,在与艺术活动和艺术行为的接触中情感非常容易被调动起来,这与较为成熟的欣赏者十分相近。在进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创作时,由于其思维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特点,儿童常常不自觉地投入艺术创作活动中去,并往往能创作出令成人惊奇的作品。本文试图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阿恩海姆的“知觉概念”等多种理论出发,解释儿童在艺术欣赏和创作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研究和论证,我们发现,艺术能力不得不被归结为一种生物学能力,而儿童先天性的艺术感觉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得每个儿童天生就具有艺术感觉的潜力与可能性。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儿童诗性智慧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在儿童个体身上以先天因素或遗传因素的形式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