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一种日常消遣方式。可视性强势支配下的小说,正逐渐改变自己的传播渠道,借与电影合作的方式来融入新的文化市场。在“触电”的作家群体中,本文以刘震云的小说作品为参照对象来分析其影像改编带来的作家选择,以及小说写作的经营范式。主要选取了刘震云与冯小刚之间合作的三部作品,从文本与电影之间来挖掘关于小说写作与影像改编的联系,进而从大众文化的层面对小说影像改编进行反思。绪论部分大致陈述了刘震云的作品以及被改编的作品,对冯小刚的电影进行粗略的梳理,将两人合作的作品以及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并指出了本文的思路方法。正文一共分为三章来论述刘震云小说的影像改编,第一章以图像强势支配的话语语境展开,文字叙述转向了影像叙述进而推动了小说影像改编的高潮,作家的纷纷“触电”形成一种新的写作范式。面对影像改编的文化围剿,刘震云的小说创作也与电影进行密切的合作关系,不仅身体力行的缓解了在场的焦虑也没有放弃一个作家关注现实的责任。第二章围绕刘震云与冯小刚之间合作的电影作品为例,从小说与电影的融合中来探寻刘震云小说影像改编的新范式。《手机》作为一个现代技术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新工具的便捷却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乡村生活所承载的温情成了人们的美好愿景。《温故一九四二》通过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解开了天灾带来的伤痛以及痛感之下的人祸,政府的无作为和逃荒个体的生命异化。《我不是潘金莲》则利用一个妇女上访的荒诞叙事,揭开了荒诞中的辛辣讽刺,权力滥用的背后是关于生活的情感逻辑与政治逻辑的失衡。在这三部作品中,从小说到电影,刘震云都亲自操刀担任编剧,与冯小刚的合作也带来了不同的观看体验。两种叙事方式促使刘震云小说在影像改编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写作范式,形式上与电影的遇合到融合都推动了作品的价值空间。第三章对影像改编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并对其进行反思,承认刘震云小说到影像改编创作的生存意义与价值,但其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以及主题经典化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另外,从大众审美的接受层面出发,认识到影像消费滥化的同时,观众该如何处理自己的审美判断和话语权的发声问题。结语部分指出了影像改编的话语语境作家刘震云的创作选择,不仅跟进电影的文化市场也有所选择的与冯小刚进行合作,其小说在影像改编中作家创作的经营范式。并借助大众文化的理论知识反思影像改编的作品价值和观众的接受判断,从中指出当前研究的一些不足,并提出后期研究的空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