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三岩藏族丧葬文化的专题民族志,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阐述:在不大的三岩峡谷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九种以上的丧葬方式?每种丧葬方式的形制、形态,它与地方社会、文化的整体关联性如何?多种葬式存在的社会基础有哪些,即,各种葬式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运行的?这些问题是笔者从多次田野调查研究中逐步概括出来的。
探讨第一个问题时指出:从三岩多种葬式的产生看,它是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结果。石棺葬材料、火葬习俗,以及民族史资料等多方面显示,三岩的族属很可能是古氐羌族南下的一支融合了当地土著的结果。土葬是当地早期的丧葬方式,火葬也是三岩人保留下来的,维持族群认同的早期丧葬方式之一。在历史上,通商贸易、战争征服等因素强化了三岩与外界在文化上的传播与融合。
三岩多样化丧葬方式与当地信仰体系的变迁关系密切。峡谷内早期的宗教一一苯教倡导土葬、室内葬,以及树葬等保全尸体的丧葬方式,而后期传入的藏传佛教宁玛派则推行天葬、火葬(僧)、水葬等销毁(布施)尸体的葬式。两种信仰既斗争又妥协,通过汲取对方的文化元素,共融于三岩。苯教与宁玛派融合后的复合信仰具有更大的张力,它能吸收两类信仰各自所支持的葬式,同时也导致了丧葬方式之间的复合与流变。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三岩丧葬方式的传播与变迁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土葬式微,天葬渐盛即是一种明显的趋势。
探讨第二个问题时指出:在三岩,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分类同丧葬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各种葬式从形制、仪式到象征意义均已融入到当地社会生活之中:树葬、岩洞葬等反映了三岩历史上婴幼儿死亡率偏高的现象,人们希望借助此类葬式来改变这一状况;火葬主要与年轻人的意外死亡有关,它反映了当地历史上械斗不止、仇杀不休的帕措文化,人们借火葬仪式来保佑家庭成员平平安安;僧侣和世俗社会在葬式选择上存在着区隔,体现了僧侣阶层在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社会地位;人们敬重德高望重的长辈,为他们选择室内葬既出于伦理情感方面的考虑,也有借祖先之灵护佑家人的功利主义目的;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死亡方式或原因,比如重大传染性疾病,人们通过采取特定的葬式来阻止疾病蔓延,保护家庭和村落的健康与平安,。三岩多样化丧葬方式深深打上了地方社会和文化的烙印。
探讨第三个问题时指出:多种丧葬方式在三岩峡谷形成并延续下来,表明这一文化现象具有满足当地社会“需要”的属性,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它包括宗教信仰、经济条件、伦理道德、社会舆论,以及国家政策等几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规制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维持着当地社会多葬式并存的文化格局。
人们对丧葬方式的选择首先要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与约束:当地社会的佛苯复合信仰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它是多种丧葬方式存在的前提;宗教中的灵魂转世思想是整个死亡、丧葬文化的核心;人们所选择的葬式必须符合僧侣占卜的要求;宗教在丧葬仪式、仪轨等方面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操作体系,需要人们严格遵守,如有违背,将遭致报应或制裁。在经济方面,各种丧葬方式在花费上存在着差别,寺庙的实力、家庭经济状况制约着圣俗社会的葬式选择及丧礼规模。伦理道德对丧葬的影响体现在:人们认可并敬重那些品格高尚,积极承担家庭责任的长辈,会为之选择好的丧葬方式、扩大仪式规模,以及增加布施等。因此,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亲属间的伦理情感等是人们在丧葬活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们构成了三岩峡谷多种丧葬方式存在的社会基础。
全文在阐释三岩社会多元化丧葬方式这一文化事象时,立足于历史探源和功能分析两条主线:一是对三岩社会历史文化的钩沉,从历时性上考察族群迁徙、文化融合对多葬式形成的影响;二是对多种丧葬方式存在基础的解析,从共时性角度分析各种葬式的社会功能,它们存在的社会基础表明人们在进行葬式选择、安排丧葬活动时所受到的限制与约束,体现了多种丧葬方式在三岩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三个问题的探讨得出一个总的观点:三岩社会多样化葬式的形成和维持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间互动、熔铸的结果,它符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满足了地方社会、文化的“需要”。
从选题意义上看,三岩峡谷并存着九种以上的丧葬方式,它是整个藏族地区丧葬文化的一个缩影。本论文关于三岩丧葬文化的研究,是希望从个案的角度来探讨三岩社会,乃至整个藏彝走廊地区在历史演进及现实发展中,族群互动与文化融合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