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查阅和分析国内外滴灌理论研究成果与相关技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滴灌单向交汇和多向交汇水分入渗特性及初始含水率、滴头流量、植株间距和土壤容重对其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室内滴灌单向交汇入渗试验,分析了滴灌单向交汇水分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与入渗时间成幂函数关系;相同入渗时间,植株间距对于垂直湿润锋的运移距离影响不大,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滴头流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容重增大而减小。植株间距和土壤容重越大,水平湿润锋发生交汇所需的时间越长,滴头流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越大,水平湿润锋发生交汇所需的时间越短;交汇入渗发生前,水平湿润锋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与入渗历时成幂函数关系;交汇入渗发生后,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保持不变,行间交汇界面的湿润锋逐渐接近于水平线。2、对于滴灌单向交汇水分入渗的土壤含水率分布研究表明:单向交汇入渗各界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土壤含水率均随离滴头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土壤水分入渗剖面上,土壤含水率等值线以水平和垂直湿润锋的交汇点为中心呈现先疏后密的分布趋势。相同入渗时间,相同水分入渗剖面位置上的土壤含水率随滴头流量增大而增加,随植株间距和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滴灌单向交汇入渗的行间交汇界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小于株间中心界面和行间中心界面的土壤含水率。3、通过室内滴灌多向交汇入渗试验,分析了滴灌多向交汇水分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试验表明:中心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与入渗历时成幂函数关系;中心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滴头流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容重的增加而减小。交汇发生后,随入渗时间延长,中心垂直湿润锋与株间和行间交汇界面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趋于一致,湿润锋逐渐接近于水平线。多向交汇入渗发生前,水平湿润锋运移距离随入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与入渗历时成幂函数关系;交汇入渗发生后,株间和行间中心界面的水平湿润锋不在变化,分别为植株间距的一半和行距的一半。各界面水平湿润锋在入渗初期湿润锋运移速率较大,随入渗时间的增长,湿润锋运移速率减小。株间和行间交汇界面的水平湿润锋随发生交汇所需的时间随植株间距和土壤容重增大而增加,随滴头流量和土壤初始含水率增大而减小。4、对于滴灌多向交汇水分入渗的土壤含水率分布研究表明:多向交汇入渗中心界面和各交汇界面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土壤含水率均随离水平湿润锋和垂直湿润锋交汇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含水率等值线以交汇点为中心呈现先疏后密的分布趋势。相同入渗时间,土壤水分入渗剖面上相同位置处的土壤含水率随滴头流量增大而增加,随植株间距和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滴灌多向交汇入渗的行间交汇界面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小于株间中心界面和行间中心界面的土壤含水率,株间交汇界面的土壤含水率小于行间交汇界面的土壤含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