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行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36例,按照纳排标准从中筛选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长期运动、既往口服他汀类及抗血小板类药物,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单侧颈内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循环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行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36例,按照纳排标准从中筛选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长期运动、既往口服他汀类及抗血小板类药物,以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等实验室检验结果。记录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14天的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HISS)评分等。电话随访患者发病90天的改良Rankin(m RS)评分,其中2例失访,m 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 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依据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ITN/SIR)评估系统,ASITN/SIR≥3分为侧支循环良好,ASITN/SIR≤2分为侧支循环不良。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侧支循环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NHISS评分、NHISS评分差值(入院时NHISS评分减去入院后14天NHISS评分)以及发病90天预后良好率的差异。结果:1.此课题入选94例患者,侧支循环良好组53例,平均年龄58.42±11.37岁,男性35例,比例约66.0%,吸烟20例,比例约37.7%,饮酒18例,比例34.0%,口服他汀类药物34例,比例64.2%,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25例,比例47.2%,长期运动27例,比例50.9%,高血压30例,比例约56.6%,糖尿病14例,比例约26.4%,发病90天预后良好45例,比例86.5%;侧支循环不良组41例,平均年龄58.98±9.23岁,男性22例,比例约53.7%,吸烟10例,比例约24.3%,饮酒13例,比例31.7%,口服他汀类药物14例,比例34.1%,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12,比例29.3%,长期运动16例,比例39.0%,高血压20例,比例约48.8%,糖尿病13例,比例约31.7%,发病90天预后良好25例,比例62.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既往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P<0.05)。将此3项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是侧支循环形成的危险因素(β=0.115,0R=1.122,95%CI:1.032-1.220,P=0.007),而既往口服他汀类药物、高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促进因素(β=-0.949,OR=0.387,95%CI:0.155-0.966,P=0.042;β=-0.008,OR=0.992,95%CI:0.984-0.999,P=0.027)。3.侧支循环良好组入院时NHISS评分、入院后14天NHISS评分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5.90±2.41 VS 7.71±2.46,P<0.05;2.02±1.22 VS 4.56±1.67,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NIHSS评分差值较侧支循环不良组高(3.91±1.63 VS 3.12±1.19,P<0.05)。4.侧支循环良好组发病90天预后良好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高(86.5%VS62.5%,P<0.05)。结论:1.对于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既往口服他汀类药物是侧支循环形成的促进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2.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多因各种直接或间接暴力性外力作用于脊柱后引起的的脊髓压迫或断裂,也有医源性原因引起的损伤。脊髓损伤表现为发生率、致残率高,社会负担重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医疗健康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是从中药乌头中提取的,我国首创的非阿片类、非成瘾性的镇痛药,研究结果显示,高乌
背景: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一种临床上较为普遍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较强的侵袭性是青少年和儿童癌症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增加。骨肉瘤患者的发病受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复杂网络调控,临床早期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的缺乏,导致其确诊时往往发生转移。目前临床上对OS的治疗主要采用早期手术切除原发病病灶以及联合多种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但是其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产生的毒性作用
目的:构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s)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storation,OGD/R)模型,观察Ⅵ型胶原蛋白A1(ⅥCollagen,COL6A1)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后的表达变化及对自噬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敲低COL6A1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OGD/R损伤后自噬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提取培养新生SD大鼠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产生毁灭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脑部疾病,由于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恢复血供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随着脑组织的血供恢复会发生一系列再灌注损伤。目前发现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但是确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一种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通过
目的:通过对延安市宜川县农村妇女HPV的检测,了解宜川县农村已婚妇女HPV感染情况及常见妇科疾病的患病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研究延安市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宫颈癌发病的主次要危险因素;为延安地区预防及控制宫颈癌的发病提供流行病学上的科学依据。方法:1宜川县农村妇女HPV感染情况及常见妇科疾病患病情况的检测:选择宜川县的农村已婚妇女群体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与ACDF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病例,其中24例行脊柱内镜下半椎板切除术(内镜组),26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组)。收集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记录术前、末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rge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stroke,LAAS)患者中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发生率、分布位置,并对LAAS患者中CMBs其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从而预防CMBs发生,为降低LAAS患者的发生率及出血转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咸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指由各种原因的脑血管病变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迅速出现相对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目前治疗最有效的途径是及时恢复脑血流供应挽救缺血的脑组织。随着卒中患者闭塞血管的再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少患者因之预后不良。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氧化、硝化应激、炎症反应、凋亡坏死及自噬等病理生理过程相关,其具体机制迄今未明。mi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