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清热化瘀Ⅱ号方对急性脑缺血损伤NF-κBp65蛋白及其关键靶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清热化瘀Ⅱ号方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方法:课题分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1.临床研究:根据随机、盲法、对照的原则,严格遵循诊断、纳入标准,共收集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例7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清热化瘀Ⅱ号方和天丹通络胶囊口服,14天为一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全血CD54、CD62P、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清S100B蛋白的含量和神经功能缺损及中医证候积分。2.实验研究:(1)实验一:采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将实验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血栓片组、清热化瘀Ⅱ号方低、中、高剂量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3h、6h、12h、24h、48分别取材,测定梗死脑组织含水量,观察大鼠缺血脑组织病理变化及海马CA1区IL-8、TNF-α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全血CD54、CD62P的阳性表达率。(2)实验二:采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将实验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即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清热化瘀Ⅱ号方低、中、高剂量组,于缺血2h后再灌注3h、6h、12h、24h、48不同时间点取脑,采用Western-blot实验技术测定缺血脑组织IκBα蛋白与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总有效率为88.24%,治疗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91.18%,而对照组分别为74.28%和7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治疗组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0.05)。(3)治疗组具有显著抑制全血CD54、CD62P表达、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降低血清S100B蛋白的含量等作用,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0.05)。2.实验研究:(1)实验一,①模型组大鼠可见海马区严重神经元坏死、丢失、排列紊乱和脑水肿,而药物干预组大鼠海马区以神经元变性为主,轻度神经元坏死、丢失及排列紊乱;②清热化瘀Ⅱ号方可明显抑制TNF-a、IL-8、CD54、CD62L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2)实验二,①模型组IκBα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表达减少,与假手术及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药物干预各组中则见IκB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1),而以清热化瘀Ⅱ号方中、高剂量组IκBα蛋白表达增加显著。②模型组NF-K Bp65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则明显增多,与假手术及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药物干预各组中则见NF-κBp6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而以清热化瘀Ⅱ号方中、高剂量组NF-κBp65蛋白表达减少更为显著(P<0.01)。结论:1、清热化瘀Ⅱ号方抑制血液CD54、CD62P的表达并下调血清S100B蛋白的含量水平,降低血小板与白细胞黏附,阻止缺血→炎症→血栓→再缺血的恶性循环,减轻早期的细胞毒性脑水肿及随后的血管源性脑水肿,缩小梗死面积,加快神经细胞损伤的恢复而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中医证候积分。2、清热化瘀Ⅱ号方能阻止缺血再灌注后IκBα被降解,减少NF-K B的释放,使下游靶因子的转录与表达降低,炎症减轻,进一步控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引起的IκBα再解离,从分子水平上打破炎性损伤的恶性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3、清热化瘀Ⅱ号方下调细胞因子(IL-8、TNF-a)与黏附分子(CD54、CD62L)的表达,抑制NF-κB的激活,阻断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通路上的不同环节,进而抑制NF-κB与IκBα的分离,最终下调NF-κBp65转录与表达,抑制缺血—炎症的启动,对急性脑缺血损伤有重要的意义。4、清热化瘀Ⅱ号方通过阻断瘀血→痰饮→热毒→血瘀的恶性链锁反应而打破缺血→炎症→血栓→再缺血的恶性循环,血瘀、痰饮、热毒与炎症、血栓均有密切关系,临床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应重视多因素病机,进行多途径干预,实现多环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