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有研究证实,诸如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数、手术切除、转移、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等多种因素影响疾病预后,但有关组织细胞学类型与预后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目的:回顾分析不同组织细胞学类型GIST患者的预后情况,探索GIST组织细胞学类型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诊治的112例GIST患者的病历资料,剔除3例已合并种植及远处转移患者,109例根治性切除GIST患者的生存及转移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风险模型多因素生存分析GIST影响预后因素,探讨组织细胞学类型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1.收集112例GIST患者的完整资料,其中男性患者53例(47.3%),女性患者59例(52.7%),男女比:0.9:1;年龄38~82岁,其中38~40岁4人(3.6%),41~60岁42人(37.5%),61~82岁66人(58.9%),平均年龄63岁,中位年龄64岁;2.临床表现:腹痛37例(33.0%),腹部包块13例(11.6%),恶心、呕吐3例(2.7%),便秘、腹泻3例(0.9%),消化道出血34例(30.4%),其它24例(21.4%);3.112例GIST患者全部经过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手术67例,占59.8%,腔镜手术45例,占40.2%;根治性切除109例(97.3%),姑息性切除3例(2.7%);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4例(3.6%),单纯手术(即术前术后均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76例(67.8%),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32例(28.6%),其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 qd 28例,600mg qd 4例;4.肿瘤大小(dmax):dmax≦2cm 25例(22.3%),2cm<dmax≦5cm 37例(33.0%),5cm<dmax≦10cm 35例(31.3%),dmax>10cm 15例(13.4%);核分裂数(50HP),≦5/50HP 80例(71.4%),>5/50HP 32例(28.6%);肿瘤发生在胃73例(65.2%),十二指肠5例(4.5%),空回肠5例(4.5%),结直肠28例(25.0%),其它部位1例(0.9%);NIH(2008)危险分级,极低危组28例(25.0%),低危组26例(23.2%),中危组20例(17.9%),高危组38例(33.9%);5.组织细胞学类型:梭形细胞型84例(75.0%),上皮细胞型16例(14.3%),混合细胞型12例(10.7%);免疫组化:CD117表达阴性9例(8.0%),阳性表达103例(92.0%);CD34表达阴性19例(17.0%),阳性表达93例(83.0%);DOG1表达阴性38例(33.9%),阳性表达74例(66.1%);Desmin表达阴性110例(98.2%),阳性表达2例(1.8%);SMA表达阴性87例(77.7%),阳性表达25例(22.3%);S100表达阴性107例(95.5%),阳性表达5例(4.5%);6.术后随访:5例出现复发转移(4.6%),5例均为胃GIST,4例肝脏转移,1例网膜种植;其余104例复查未见复发转移(95.4%);生存状态:本组112例GIST患者在随访结束时3例死亡(2.7%),109例存活(97.3%);7.生存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以及混合细胞型GIST的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93%,100%,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2=2.17,P=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术后有无复发转移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2=16.85,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风险模型生存分析,得出P=0.00,提示组织细胞学类型差异是影响根治性切除GIST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上皮细胞型中高危组有13例(86.6%),梭形细胞型中高危组34例(41.4%),混合细胞型中高危组8例(66.7%),采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分析:c2=9.9,P=0.007。结论:1、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2、甲磺酸伊马替尼是GIST术前/术后药物治疗的首选;3、肿瘤大小、部位、核分裂数、NIH危险程度分级、手术切除、是否有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主要因素,根治性切除GIST患者不同组织细胞学类型对术后复发转移有影响,上皮细胞型GIST的NIH危险程度分级偏中高危,术后容易出现复发转移,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