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945年辽宁学校德育的殖民文化特征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ifei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十四年,日伪在辽宁学校中实施殖民教育。这一时期,辽宁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变化,日本殖民统治者在阐扬中国传统的王道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同时,对学生大力宣传日本的道德和宗教精神。这种殖民教育对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的在校学生的道德形成产生了严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殖民文化泯灭在校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使得学生既无反抗思想也无反抗能力,形成其被压迫者的性格,心甘情愿接受日本殖民者的统治,成为俯首帖耳效力于侵略着的被殖民者。本研究意在分析和概括辽宁学校德育的殖民文化特征,深刻地揭露日本侵略者如何通过道德教育对辽宁学生进行精神摧残。正视这段历史,警示中国和日本不忘殖民历史对两国造成的伤害,教育后人为和平而努力奋斗。第一部分阐述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相关研究现状、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第二部分分析1931年—1945年辽宁学校德育的方针。揭示其教育方针的历史阶段性变化,即“王道”教育—“皇道”教育—“神道”教育。论述其教育方针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深刻批判侵略者在精神上对学生民族意识的摧残。第三部分分析1931年—1945年辽宁学校德育的实践。日伪当局通过德育课程设置和强制性的日语教育,进而全面强化殖民教育。使得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第四部分概括1931年—1945年辽宁学校德育的殖民文化特征。其一,以“无暴力”推行暴力;其二,以谎言推行“真理”;其三、以数量演变“质量”;其四、以基础决定“高度”;其五、以态度决定“力度”。揭露日本殖民文化对辽宁学校德育所带来的极大损害和恶劣影响。
其他文献
2005年我国中小学(包括高中)各年级开始推广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为推进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提倡坚
一方面,已有的研究多是对情绪启动和语义启动进行的独立研究,把两者结合到同一实验环境中直接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研究者通常使用不同的实验任务,所以出现启动效应的效果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的文化和苗族社会历史记忆的载体,是苗族文化的徽记,是苗族人民崇尚自然、浪漫审美的象征,她不仅折射出苗族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显示出苗族独特的文化、审美特
在纠结的电煤价格双轨制上,煤电矛盾越来越难以收场,2008年和2011年先后爆发全国大电荒。  被煤电顶牛整得焦头烂额的发改委,在今年煤价大幅回落时,谋划电煤价格并轨,甩掉为电煤“定价”的苦差。方案涉及煤电联动、铁路运输等诸多改革环节,从传出的8月底,一直被翻炒至今。  其实早在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启动时,电煤价格并轨就做了探索,然却因种种因素半途而止。时过境迁,不同的时间会否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