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背景下适宜的产科干预时机。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660名,分析收集的产程图及相关临床资料。以进入产房试产后首次阴指并描记于产程图上的宫口所开公分数作为活跃期起始点进行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宫口开3cm组、4cm组、5cm组、6cm及其以上组共4组,比较不同分组的产程干预措施及母儿结局。同时比较不同分组剖宫产率、活跃期停滞率、催产率、缩宫素使用情况以及产程进展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系统进行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等级相关分析。结果:1、宫口开3cm组427名,其中顺娩374名,产钳助产10名,中途转剖宫产43名;宫口开4cm组37名,其中顺娩34名,产钳助产1名,中途转剖宫2名;宫口开5cm组61名,均经阴道分娩,无产钳助娩;宫口开6cm及其以上组135名,均经阴道分娩,无产钳助娩。不同分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孕前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3cm组与4cm、5cm、6cm及以上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活跃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cm组与6cm及以上组在第二产程时间与新生儿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cm组发生活跃期停滞104名,其中70名活跃期停滞者经阴道分娩而34名活跃期停滞中转行剖宫产。发生一次活跃期停滞90名,二次活跃期停滞20名;4cm组发生活跃期停滞1名,中转行剖宫产术,无二次活跃期停滞。5cm组和6cm及其以上组无活跃期停滞发生。4、年龄、分娩时BMI以及缩宫素催产剂量是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P=0.000,OR 1.2,95%CI 1.095-1.315;分娩时BMI P=0.032,OR 1.138,95%CI 1.011-1.280;催产剂量P=0.000,OR 1.142,95%CI1.083-1.203)。5、比较不同活跃期起始点分组在产妇结局包括产后出血、急性绒毛膜炎、羊膜炎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包括头颅血肿、迁新生儿科或高观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宫口开3cm组与5cm、6cm及其以上组在产后2h出血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推迟活跃期起始点,适当延长活跃期前产程观察时间,予孕妇以充分的试产机会对于降低剖宫产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第二产程延长超过1小时仍能经阴道分娩,适当延长第二产程观察时限可以减少产钳助娩的发生。(3)孕妇年龄、分娩时体重指数及缩宫素催产剂量是阴道试产失败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4)警惕产程中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发生,采取改变体位与徒手旋转胎头等措施,有利于纠正异常胎位,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