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国一直是遭到国际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国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情形也无多大改观。许多国内研究反倾销的论文和著述中,指责外方的不足和缺失的居多,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而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讨论不充分。这样的讨论于事无补。中国出口产品频频遭到欧美国家反倾销诉讼,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本文着重从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外部性等方面分析我国出口产品易遭反倾销的内部原因。在假设外部因素给定的情况下,本文经过分析得出:①中国产业结构在全球价值链中属于低端嵌入型的产业结构,这种低端嵌入的产业结构下的产品出口容易遭到国外反倾销诉讼;②中国出口部门的产业组织结构存在普遍的过度竞争情况,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中的企业间多为同质的原子型企业,因此有低价倾销倾向;③中国环境规制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比较严重的生产外部性,由于外部成本没有计入产品之中,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被夸大,低价销售频遭反倾销诉讼。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结构政策和出口企业政策,从根本上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的频率。
本文框架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3章)对倾销和反倾销进行一般的理论归纳和分析,其中特别针对中国的情况探讨非垄断企业的倾销行为。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有一些成本和费用并没有计算到产品中去,使得价格信号失真,价格并没有反映真实成本,从而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所以有的产品在国外低价销售遭到反倾销限制,其实是对价格信息缺失的一种纠正。我国有相当多的出口产品价格即使没有以低于私人成本的价格出售,也存在实际上的倾销,从而也解释了非垄断企业为什么也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倾销。我国出口产品遭到反倾销诉讼,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我国比较优势夸大的一种纠正。以上的分析隐含了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该部分还就欧美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第二部分(第4、5、6章)是欧美对中国反倾销的产业经济学分析,这部分应该是论文最具特色的部分。中国工业生产存在比较严重的外部性,许多外部成本没有计算到产品的成本当中去,所以出口产品容易被欧美国家判为倾销行为。中国产业结构的低端化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与欧美国家欲保护产业发生了碰撞。中国产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生产能力分散,企业的数目多规模小,最优规模经济实现程度非常低;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在价值链中低端嵌入;企业“大而全、小而散”,内部缺乏专业化分工,更谈不上生产阶段都实现了规模经济;产业集中度低。从而使得中国出口产品容易遭到反倾销。我国产业组织结构低级化和不合理的诱因在于新旧体制二元并存、产业进入壁垒失灵、产业退出壁垒高、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中的过度竞争。
第三部分(第7、8章)在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反倾销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应对和规避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为应对和规避反倾销实践留下了政策空间。长期而言,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和落实环境标准等措施避免反倾销,不授人以柄,这是规避反倾销之根本。从中短期而言,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实施必要的对等的对外反倾销措施;行业协会应该起到遏止同行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避免单个企业的对外反倾销应诉、协调国内产品价格的作用;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快产品升级,及早脱离产品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嵌入”型的情形。
为完成研究任务,本文首先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分析和研究我国非垄断企业的倾销行为;其次用资源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外部性引起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再次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讨论我国出口产品为何容易遭到欧美反倾销诉讼。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探讨了我国出口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了中国出口产品以牺牲环境低价在国外销售在本国产生了负面的外部性,从而造成了出口国资源配置的扭曲和资源使用的低效率;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解释了低端嵌入型的产业结构和无差异原子型的出口产业组织结构乃是中国易遭反倾销诉讼的深层原因。
本文在讨论欧美对华反倾销这个课题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①缺乏反倾销对我国上下游产业影响的实证分析;②对应对反倾销法律理论和司法程序缺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