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来的音韵学研究重古代而轻近现代,重局部而轻整体,重共时结构的分析而轻历时流变的考察,这正是传统音韵学与现代语音史的不同。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近代音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在研究与探讨汉语语音史的过程中,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近代汉语方音史的构建,这也使得音韵学与方言学的关系愈显紧密,从而促成了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与方言研究相结合。文章遵循这一思路,选择天门方言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为天门方音史的梳理作一点探索性的基础研究。 天门方言属北方话西南官话,地域上划归武汉天门片。前人对其研究大多基于现今方言调查,而天门方言的历时研究却微乎其微,究竟天门方言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过怎样的变化,每一个历史阶段又有哪些方言特点,这些都有待解决。论文基于上述问题,以明清竟陵重要诗文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明清天门方言的若干特点,为天门方音史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文章所用明清竟陵代表诗文有: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的《隐秀轩集》、谭元春的《谭元春集》、胡承诺的《石庄先生诗集》、刘淳的《云中集》、王韦公《角山集》所收张其瑛的词文。初步分析钟、谭、胡、刘、张诗文用韵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官方认可的用韵规范,其约束力日积月累而成为一种习惯,应制诗即为这一习惯最集中的体现,其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其二是实际语音层面,可区分为通语韵系与方音两个层面,大多数诗人按实际语音押韵时都是遵循通语韵系,这可能是由于通四方的需要,官场上通行的雅言通语,足以使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互相交流,诗文的交流也不例外,但他们既然是按照实际语音押韵,难免会透露自己的方言土音,加之又有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方俗语用韵有意而为之也成为一种可能,方言用韵在明清代表诗文中也有较明显的反映;其三是临时改读以协韵,大多是对古诗用韵的仿作,这一类韵例数量少。 正文第一部分借助《方言调查字表》对天门方音整体音系进行描写,并就有关音与普通音进行比照。馨硕士学位论文MAS’IER’51’flESIS 第二部分对明清竟陵诗文用韵体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正确判断韵字。 第三部分从共时平面比较入手,以《韵略汇通》、《等韵图径》、《五方元音》、《李氏音鉴》等明清几部重要的韵书为共时平面的参照点,分析出明清竟陵诗文用韵中存在的混押现象:曾、梗摄与臻、深摄的混押;入声韵的混押;遇摄与流摄的混押。 第四部分主要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每一类混押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比照通语音系由上古至近现代的演变,文章排除了如上混押的仿古属性。然后收集与分析历史上的相关混押现象以确定其方音属性,借助现代天门方音调查资料,认定混押材料的天门方音属性。并与天门方音相比较,分析异同,试图展示近五百年来天门方言里某些方音特点的演变历程。其结论性的认识如下:部分“iu、钩”与“in、。n”混同在明清竟陵方音中就已存在;入声韵处于数入合一的发展阶段;部分“u”与“钊”混而不分在明清竟陵方音中早已存在,但在具体韵字上与现代天门方音有所区别,突出表现在明清时期混入流摄的部分遇摄字音在四五百年的语音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分离出来又回归到遇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