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经常性损益是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是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具体项目的确认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由于非经常损益项目的发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很多*ST公司粉饰账面避免退市的重要途径,严重危害证券市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资本市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会议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资本市场环境。因此,准确理解非经常性损益的实际含义,合理确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此背景,对2018年沪、深两市37家成功摘帽的*ST公司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扭亏摘帽的现象已然十分普遍。因此,选取2018年成功摘帽的*ST公司中非经常性贡献率较高的*ST因美作为研究对象,识别其使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方法。通过对*ST因美在2016年-2017年净利润为负面临退市危机的困境下,借助非经常性损益实施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其摘帽背后的具体操作手段及经济后果,揭示公司得以实行相关操作的会计准则缺陷及市场漏洞,并从制定有关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计量、强化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防范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对策。全文旨在强调*ST在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之后进行的一系列非经常性盈余管理行为并不能真正达到改善业绩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财务困境,不能对经营状况产生持续积极的影响。希望*ST公司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并致力于提高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而不是依靠盈余管理实现扭亏为盈。另外,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发现我国存在几方面问题:退市程序存在漏洞、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不完善以及外部审计监督不够严格等等。因此本文最后提出了需要完善我国目前退市风险警示制度,明确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界定与性质以及加强外部审计监督质量的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吐故纳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