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Exocyst复合体亚基基因的鉴定、表达模式和功能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_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还是抵御病原入侵的过程都与极性胞吐作用紧密相关。植物Exocyst复合体在胞吐作用中行使重要功能。已有很多实验结果表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Exocyst复合体会影响花粉的萌发、花粉管的伸长,以及气孔开放等生理活动;其在细胞内移动的过程中会与植物激素的一些转运蛋白相结合,共同调控植物激素的运输与分布。近年来,EXPO这一双膜Exocyst结构的发现,使得人们对植物Exocyst复合体的研究更进一步。Exocyst复合体在生长发育和病原菌防御反应中的作用,其与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亚基在细胞中错综复杂的定位情况,都揭示了植物Exocyst复合体亚基家族神秘的功能。而目前在甜瓜中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对甜瓜Exocyst家族基因进行鉴定、克隆,分析了其功能与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
  (1)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甜瓜基因组数据库中搜索并鉴定出了30个甜瓜Exocyst复合体亚基成员(18个EXO70、3个EXO84和9个SEC基因),完成了其中23个基因的克隆与鉴定。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甜瓜EXO70亚基家族的18个成员均含有EXO70结构域;EXO84亚基家族成员中的EXO84A和EXO84B含有Vps51结构域;SEC亚基家族中的SEC3亚基含有PIP2-binding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家族中大多数EXO70基因均无内含子。
  (2)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甜瓜幼苗在植物激素MeJA、SA、ACC、ABA的诱导下,甜瓜Exocyst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在受到MeJA诱导后,上调表达的基因占大部分,其中EXO70H4、SEC3、SEC15A、SEC15C极显著上调表达;而在SA诱导下,大多数基因表达量总体下调;其中EXO70H1、EXO70H3极显著下调表达;然而,SEC5的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经MeJA和SA处理后表达量都总体上调的基因是EXO70A1;表达量都总体下调的基因是SEC15D。在ACC和ABA诱导过程中,多数基因表达量有所下降。甜瓜蔓枯病菌侵染后三种信号途径的相关基因都上调表达,在接种第3d表达量增加得最为显著;EXO70H1、EXO70H2、SEC5、SEC15A四个基因在甜瓜遭受蔓枯病菌侵染后表达量显著升高;EXO70A1、EXO70A2这两个基因表达量出现显著下调。
  (3)在蔓枯菌培养板中,小分子ES2(Endosidin2)工作浓度达到100μM时,与对照组相比,两种菌株的菌落直径显著缩小;YY蔓枯菌的菌落直径为对照组的0.46倍;DQ蔓枯菌的菌落直径为对照组的0.37倍。孢子悬浮液中加入工作浓度100μM的ES2,接种后病斑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说明,小分子ES2很可能通过靶标蔓枯病菌Exocyst复合体从而影响了蔓枯菌的生长和侵染力。
  (4)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甜瓜Exocyst家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不尽相同。其中,EXO70A1亚基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仅有少量的核定位;EXO70B、EXO70C1、SEC8亚基仅定位于细胞膜上;EXO70C2、EXO70E1、EXO70E2、EXO70F1、SEC15D在细胞中散状分布;EXO70A2、EXO70D、SEC3、SEC15A、SEC15C、EXO70H2在细胞中点状分布;此外,EXO70F2无明显的核膜定位现象,在细胞中呈现散状和点状分布。
  (5)利用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两种方法明确了甜瓜Exocyst家族EXO70亚基与SEC亚基之间存在11组互作关系。
  (6)构建甜瓜Exocyst家族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获得了转13个甜瓜Exocyst复合体亚基基因且能稳定遗传的拟南芥纯合体株系。在拟南芥中研究了Exocyst家族的上述13个基因异源表达后对其长势影响以及在植株抗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转基因拟南芥活体喷雾和离体叶片接种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拟南芥col-0相比,过表达CmEXO70B、CmEXO70H1、CmSEC3、CmSEC15C基因拟南芥植株增强了对B.cinerea的抗性,而过表达CmEXO70H3基因拟南芥植株降低了对B.cinerea的抗性。表明在植株与灰霉菌互作的过程中CmEXO70B、CmEXO70H1、CmSEC3、CmSEC15C可能起到了正调控作用;而CmEXO70H3起到了负调控作用。接种PstDC3000后,与野生型拟南芥col-0相比,过表达CmEXO70B、CmEXO70H1基因拟南芥植株增强了对Pst DC3000的抗性;而过表达CmEXO70A1、CmEXO70H3和CmSEC3基因拟南芥植株削弱了对Pst DC3000的抗性。表明在植株与Pst DC3000互作的过程中CmEXO70B、CmEXO70H1可能起到了正调控作用;而CmEXO70A1、CmEXO70H3和CmSEC3起到了负调控作用。在种子萌发阶段,与野生型相比,CmEXO70H1、CmEXO70H4和CmSEC3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能提高种子对ABA胁迫的耐受性;CmSEC5和CmSEC15A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显著削弱种子对ABA胁迫的耐受性。
其他文献
该研究于1998年-2000年山东农业大学蔬菜无土栽培温室及营养实验室进行,以叶用莴苣(生菜)为试材,采用深液流循环水培(DFT)法,进行了叶用莴苣硝酸盐积累的变化规律及生理机理,碳氮代谢物与硝酸盐积累的关系,营养液中氮素水平对硝酸盐积累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施肥对降低硝酸盐含量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土壤质量,减缓了水土流失。良好的土壤结构对土壤质量提升和水土流失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颗粒在有机无机胶结物质作用逐步形成的,具有层级性结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胶结物质的类型和分布紧密相关。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是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功能性真菌,一方面可提高植
土壤中潜在的有毒重金属(PTEs)污染对生态系统和食物链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所关注的焦点。在所有重金属中,镍已被认定为中南地区农业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因此,修复镍污染土壤是降低农田和水体中镍的迁移率和生物利用度,最大程度地降低镍对食物链的风险的重要任务。已有通过使用有机或无机钝化剂,环境友好且低破坏性的原位钝化技术来修复污染土壤中的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土壤培养,吸附和盆栽试验,以了解几种有
学位
水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各种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在发展经济、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人们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氮肥的过量施用,鱼食的过量投放等一系列人类活动造成了江、河、湖、海以及地下水等水体中“三氮”含量的增加,导致水体氮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去除水体中过量的氮对保护环境和保
学位
石灰性土壤对磷有强烈的固定能力,在盐渍土中受到盐分胁迫,植物对磷的利用更加困难,实践中只有增加磷肥的用量来促使植物对磷吸收,导致磷肥利用率较低。添加不同改良材料通过改良土壤性质或减少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是提高磷肥利用率和改善作物磷素营养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210d室内培养、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以甘肃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壤(灌漠土)为研究对象,在土壤中加入等量磷(KH2PO4)的情况下,通过研究不同用
学位
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是生长缓慢的多年生的名贵药用植物,主要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长时间种植人参,会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差、土壤微生物总群结构变化不均以及易发生高危病害等问题,人参连作病害已成为人工扩大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人参根病会严重损害人参的药用品质,而常用的化学杀菌剂容易出现抗药性和药物残留,不仅污染环境,还严重地威胁人体健康,生物防治成为
该研究论文通过野外研究及室内实验,详细论述了Cs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及红壤地区的分布规律、Cs分布的影响因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的Cs分布规律及不同粒级中的Cs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等,而且利用已建立的定量模型估算出两地区的土壤侵蚀速率,同时,比较了两地区Cs的分布规律及土壤侵蚀速率的差异,从而为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土壤侵蚀定量模型的完善提供必要的参数依据.利用已建立的模型估算了土壤侵蚀
学位
<'
杜鹃属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杜鹃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是4.5-5.5,是典型的嗜酸植物.杜鹃在石灰性土壤地区生长不良,新生幼叶失绿黄化,根的生长受到抑制,最后植株日趋衰亡.石灰性土壤最显著的特点是含有较高数量的Ca和HCO,同时伴随较高的pH值.该文主要研究杜鹃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良的机理.
学位
稻瘟病是一种水稻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到水稻的生产以及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其致病菌为丝状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稻瘟病菌已经成为研究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的模式病原菌,受到广泛的研究。了解参与稻瘟病菌致病过程的基因生物学功能,对于阐述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从而研发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鉴定了稻瘟病菌的酪蛋白激酶I,并且对其在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