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和粘土矿物组分的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组分组成和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分析了沉积物输运机制。研究区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组分的粒度和分布主要受物源、洋流、水深及地形的影响,其中物源、地形是主要影响因素。表层沉积物陆源碎屑组分的主要粒级为6.0~9.5φ(中粉砂-粗粘土),占90%;沉积物类型有泥、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粘土5种,其中泥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类型,约占表层样的90%;陆架区主要为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陆坡区以泥为主;研究区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分别为2%,47%,51%;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范围在3.67~8.46φ之间,分选系数为1.18~2.24,偏态的范围为-1.42~2.48,峰态的范围为1.44~3.16。根据R型聚类分析结果将表层陆源碎屑组分的粒级分为两群,第一群由1.0~6.5φ粒级和10.0~11.0φ粒级组成,第二群由7.0~9.5φ组成。根据Q型聚类分析结果将表层沉积物划分为二群四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搬运模式。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四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到92.69%,因子1和2是主导因子,因子1主要由粗、中粉砂的正载荷和极细粉砂的负载荷组成,因子2主要由粘土的正载荷和极细砂的负载荷组成,因子3则由粗、中、细砂的正载荷组成,因子4主要由细粉砂正载荷组成。研究区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58%)组成,其次是高岭石(23%),蒙皂石(12%)和绿泥石(7%)。粘土矿物组合以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和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为主。南海南部表层粘土矿物中,伊利石主要来源于湄公河和婆罗洲北部及西北部;南部和北部的蒙皂石分别来自吕宋岛西部河流与苏门答腊岛河流的物质;高岭石主要来源于湄公河和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岛流域;绿泥石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湄公河流域。研究区粘土矿物主要物源区为湄公河,其次为婆罗洲、马来半岛、吕宋岛西部及苏门答腊岛。南海表层洋流对表层粘土矿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