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篇目选编,是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重点之一。优秀的中国文言文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对文言文的选文问题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科书的整体质量,也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2017年,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收回语文教材的编写权,标志着语文教科书“一纲多本”时期的结束,“一纲多本”成为一段历史。这是一段值得关注的历史。这一时期多种多样的教科书编写尝试,为今后的语文教科书编写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一纲多本”时期进行系统地回顾,探析各个版本语文教科书的优点进而是其编写上的优秀经验,从而为未来的教科书编写提供丰富的借鉴。这一工作,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聚焦“‘一纲多本’时期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问题,依据相关学者的语文教材观和教育心理学理论,参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一纲多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鲁教版、语文版语文教科书,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文言文选文数量、选文题材、选文价值取向、文言文单元的编排方式以及学段间的衔接设计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比了各版语文教科书在文言文选编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各版本存在诸多共同之处。各版本都采用了“一课含多篇”的方式来保证“课”的体量,以符合课标对文言文选文数量的要求;选文的体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选文的朝代和作者以唐宋时期为主,其他体裁和朝代的选文数量较少;在学段间衔接设计方面,两学段之间语法知识的级差较大,这给学生新学段初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除上述共同之处外,各版本也存在各自的长处与问题。沪教版设置了专门的古诗诵读板块,鼓励学生以自读的方式学习这些板块,促进了学生文言能力的提升。人教版在编排单元时考虑到了文言文衔接上的困难,七年级教材选择了文白混编的方式,用现代文引导文言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北师大版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式来组织文言文学习,虽然学生获得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文言文的学习重点。苏教版以专题式结构来呈现文言文内容,突出了文言文的主题思想,但却不利于学生文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总的来说,“一纲多本”时期各版语文教科书的文言文选文基本都做到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标对文言文选文数量的要求,但在选文类型多样性方面却略有不足。各版本在编写方式上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选编特点。这些多样的做法或尝试,也非常值得关注。这是一种历史资源,对未来语文教科书在文言文选编方面存在一定的启示。未来的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选编,可以从“一纲多本”时期的历史经验中获得以下启示:在文言文选编部分,适当增加文言文数量,合理分配选文朝代;丰富选文的体裁和题材,做到体裁、题材间比例均衡;逐级扩大选文篇幅、提升选文难度;对学段间的衔接设计,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学段间的跨度限定在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段间出现较大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