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行为作为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研究者逐渐将视线聚焦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行为这一日见不察的现象才从其他教学问题中浮现出来,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两个领域,成为教学论研究的新领域。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关于教师行为的性别差异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最早的研究开始于语言教学领域,主要是对于教师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真正关注于男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男女两性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其行为方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师群体中,这种行为差异主要表现课堂教学行为中,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男女教师性别行为差异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意义,首先从现今中小学男女教师的性别结构现状分析入手,面对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确证研究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现有的关于教师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以及不足,引出研究论题;第三部分是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以及内涵界定;第四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上分析性别行为存在的依据;第五部分就是在四位特级教师教学实录和教案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差异表现的分析与总结,主要从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表达方式三个行为层面进行比较分析,展现男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差异;第六部分是研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一)注重因性施教,鼓励优势发展,(二)正视教师性别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三)发展自我个性,促进专业自主发展,(四)合理配置性别比例,优化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第七部分结束语,是对于论文的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