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约30-40%的患者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发作。一部分难治性癫痫可通过手术解除发作。现阶段手术的难点在于准确定位致痫灶(epileptogenic zone,EZ)的部位及范围。应用发作间期的棘波、发作起源灶(seizure onset zone,SOZ)、症状灶、功能缺陷灶和MRI结构异常灶均不能可靠的识别致痫灶。微电极的动物实验发现高频振荡(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具有致痫性并促发癫痫发作,颞叶内侧癫痫患者在发作起源侧的海马也记录到HFOs。我们提出一个假设,新皮层癫痫与颞叶内侧癫痫一样,HFOs是EZ的特异的生物表达标志,同时验证临床大电极记录HFOs的能力。研究对象为置入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的癫痫患者,术后随访至少2年,术后效果EngleⅠ或Ⅱ级。在电极置入后进行长程颅内脑电监测期间,以2400Hz采样率采集至少一夜的皮层脑电,分析其中10分钟慢波睡眠期的数据。首先标记所有通道的棘波、纹波、快纹波,然后确定SOZ累及的通道范围。分析以下内容:⑴SOZ区和非SOZ区含有棘波、纹波、快纹波的通道数目的区别。⑵SOZ区与非SOZ区棘波、纹波、快纹波的平均数量是否不同。(3)棘波、纹波和快纹波定位SOZ的敏感性、特殊性和精确性。结果:含有棘波、纹波和快纹波的通道比例在SOZ区高于非SOZ区,棘波、纹波和快纹波的平均数量SOZ区明显高于非SOZ区。棘波、纹波和快纹波定位SOZ的敏感性分别为83.8%,78.8%,52.5%;特殊性分别为50.9%,65.7%,87.0%;精确性分别为56.0%,67.7%,81.8%。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⑴临床应用的大电极(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和微电极一样能够稳定的记录到HFOs,HFOs可在3个以上电极部位同步记录到,提示HFOs是由较大的神经网络产生的。⑵新皮层癫痫与颞叶内侧癫痫一样,HFOs是致痫性的标志,与患者的病理类型无关。纹波和快纹波较棘波定位SOZ更为特异和精确,快纹波最为特异和精确。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应将HFOs作为一个致痫性标志予以切除。(3)分析发作间期10分钟的数据就能提供可靠的定位EZ的指标,可以减少长程监测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花费,也降低了颅内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