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首次设计并合成了含醛基糖单体1,2:3,4-di-O-异亚丙基-6-O-(2-甲醛-4-苯乙烯基)-D-半乳糖(IVDG),并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双硫代苯甲酸-1-苯基乙酯(PEDB)为RAFT试剂、在60 ℃下四氢呋喃(THF)中成功实现了IVDG的“活性”/可控RAFT自由基聚合。经甲酸水解后所得的聚合物具有两亲性,该聚合物不需要外加乳化剂,在水中能够自组装形成组成和结构明确、大小均一、具有可控尺寸、含有大量醛基的纳米胶束。该纳米胶束的粒径随聚合物分子量增大而增大,即胶束的粒径可以通过活性可控RAFT自由基聚合技术来进行调控。所得胶束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共价固定,负载量高达201 mg牛血清蛋白/g胶束,成功制得蛋白质—聚合物缀合物纳米微球。
第二部分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双硫代苯乙酸-1-苯基乙酯(PEPD)为RAFT试剂、在130℃茴香醚中,进行IVDG与5,6-苯基-2-亚甲基-1,3-二氧七环(BMDO)的RAFT自由基共聚合,获得分子量大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IVDG-BMDO共聚物。共聚物经KOH处理后分子量显著下降,表明所合成的共聚物具有可降解性。IVDG-BMDO共聚物经甲酸脱保护,得到既含半乳糖又含醛基的共聚物,它作为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能高效地化学键接抗癌药物阿霉素,负载率可达~14%。负载药物后的聚合物,由于具有两亲性,在水中能够自组装形成大小均一的阿霉素-聚合物纳米微球。该载药纳米微球的尺寸随共聚物分子量增大而增大即载药微球的粒径可以通过活性可控RAFT自由基聚合技术来进行调控。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载药纳米微球在pH=5.0时能较快的释放阿霉素,而在pH=7.4时,释放速度缓慢,即释放具有pH响应性。同时纳米药物所用载体材料的分子量与药物释放速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分子量越小,粒径越小,释放速度就越快。
第三部分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含醛基同时又含β-蒎烯单元的新单体2-β-蒎烯基-5-乙烯基-苯甲醛(PVB),选择PEPD为RAFT试剂、以AIBN为引发剂、在60℃下THF中成功实现了PVB的“活性”/可控RAFT自由基聚合。该聚合产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学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