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的机械感受器形态与数量的研究,为ACL保残重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分别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术患者30例,按ACL损伤时间分为A1及A2组,其中A1组损伤时间≤3个月(15例),A2组损伤时间>3个月(15例),另取因创伤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截肢术的患者15例,取其ACL组织,将截肢组定为A3组(15例)。2、将取得的标本做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标本中存在的机械感受器的数量及形态,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后发现A1组Ruffini小体有70个,Pacinian小体34个,Golgi小体12个,A2组Ruffini小体有46个,Pacinian小体14个,Golgi小体10个,A3组Ruffini小体有93个,Pacinian小体42个,Golgi小体18个。A3组Ruffini小体及机械感受器总数明显高于A1组、A2组,A1组Ruffini小体及机械感受器总数明显高于A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Al、A2、A3组的Pacinian小体、Golgi小体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CL残端中存在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Golgi样腱器官及游离神经末梢,这为保残重建提供了基础,保留残端重建ACL有益于恢复患膝的本体感觉。2、ACL损伤后其含有的机械感受器将有所减少,且在损伤3个月后残端中机械感受器的数量显著减少,对ACL保残重建术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造成影响。3、ACL残端机械感受器中Ruffini小体数量最多,其可能与在损伤膝关节本体感觉发挥的作用有关。第二部分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目的]通过对关节镜下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ACL的临床疗效分析,对比分析ACL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的80例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保残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40例,男22例,女18例;非保残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40例,男26例,女14例。经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高年资医师主刀完成手术,均使用Endobutton固定股骨端,界面螺钉固定胫骨端。术后3、6、12月对各组患者行前抽屉实验、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及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测量进行疗效评定。评价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ACL的临床疗效。2、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标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保残组与非保残组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标准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前抽屉试验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非保残组和保残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随访80例患者中,前抽屉实验非保残组阳性1例,阴性39例,保残组阳性2例,阴性38例。8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较术前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提高。2、术后保残组和非保残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保残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其本体感觉功能。[结论]1、关节镜下对膝关节进行ACL重建可以恢复正常膝关节的力学功能,为本体感觉功能早期恢复提供条件,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2、ACL保残重建可以促进移植物的在血管化;保留ACL残端中的机械感受器,能更好地促进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使移植物与骨隧道更好地贴合,防止出现雨刷效应,更利于腱骨愈合。3、膝关节保残重建术后可以早期恢复本体感觉功能,可以使患者更好地在早期进行运动,并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