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着基作为提供刺参栖息和生长的场所,且附着基上的底栖生物和微生物还可以作为刺参的食物来源对提高刺参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是刺参增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养殖设施。本研究通过刺参养殖新型附着基的研制、不同材质和不同高度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丰度和多样性分析以及刺参养殖新型附着基集参效果观察等相关研究,以期为刺参附着基的设计研发及刺参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刺参养殖新型附着基的研制本文依据刺参生态习性,归纳了高效养殖附着基对材质、结构和颜色的技术要求,并利用sketchup8.0模型设计软件,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养殖模式的10种附着基模型,分别是凹凸嵌合体、“井”字形附着基、倒“V”形附着基、三孔砖附着基、砌管连体形附着基、菱形附着基、竹制附着基、立体组装式波纹板附着基、涡流式附着基和刺参网箱养殖专用附着基,为刺参附着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模型。2不同材质和不同高度的附着基上底栖微藻丰度和多样性分析本实验对不同附着基材质(石块、瓦片、竹子、塑料PVC、复合材料和煤矸石材质)和不同高度的(0.5m、1m、1.5m)附着基上藻类种类组成、细胞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藻类丰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叶绿素a浓度等生态学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材质附着基上共鉴定出底栖藻类4门21属46种,硅藻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以舟形藻和菱形藻为主;(2)塑料PVC、复合材料、瓦片和煤矸石材质的藻类的丰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多样性指数差异也不显著,但都分别显著高于石块的丰度指数、多样性指数(P<0.05);(3)不同高度的附着基上共鉴定出底栖藻类4门24属44种,硅藻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以舟形藻、菱形藻和楔形藻为主;(4)附着基的三种高度(0.5m、1m和1.5m)上底栖微藻的丰度指数差异不显著,其多样性指数随高度的增加而呈递增的趋势,但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5)藻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相关程度很高。3室内状态下不同类型附着基集参效果的比较利用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average gathered number of unit volume,AGNUV)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对10种附着基(石块、三角瓦、U形瓦、遮阳网、扇贝笼、竹制附着基、三孔砖、涡流式异形瓦、大多棱瓦、小多棱瓦)和8种栖息分布区域(池壁面、池棱角、池底面、附着基上、附着基下、附着基棱角凹槽处、附着基内、附着基外)的选择趋向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附着基诱集刺参的效果为大多棱瓦>石块>三孔砖>小多棱瓦>U形瓦>涡流式异形瓦>三角瓦>扇贝笼>遮阳网>竹制附着基,且大多棱瓦集参效果与三角瓦、扇贝笼、遮阳网、竹制附着基、涡流式异形瓦差异极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刺参在水泥池棱角处的MAR(21.02%)高于池壁面MAR(8.23%)和池底面的MAR(15.68%);刺参在附着基下方和附着基内部的MAR分别高于在附着基上方和附着基外部的MAR。实验结果说明:(1)大多棱瓦附着基对刺参具有最佳诱集效果;(2)刺参对栖息位置具有选择趋向性,且不同时间段刺参对栖息位置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3)石块、扇贝笼、遮阳网不宜作为附着基。本文对多种海参附着基进行了集参效果的比较分析,这对全面了解各类附着基的性能、指导养殖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4养殖池塘中附着基的集参效果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和不同摆放方式的附着基在池塘中集参效果的差异,用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average gathered number of unit volume,AGNUV)统计分析了多棱瓦和三角瓦附着基集参效果的差异及5种不同摆放方式的多棱瓦附着基集参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棱瓦附着基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略高于三角瓦附着基,但无显著差异;(2)在附着基的不同摆放方式中,单层摆放的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显著低于多层摆放(P<0.05);(3)在多棱瓦附着基的5种摆放方式中,三排双层和四排双层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显著高于其它三种摆放方式(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