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从来都不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小问题”,作业应有的价值毋庸置疑。它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又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状况,合理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作业的设计不当,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不合理,学生的作业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尽如人意。在大量简单、重复的作业之下,教师和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教学效果却没有得到提高。这种现象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歪曲了作业的价值和作用,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在学生的学习中,数学是一门简洁而高效的学科,数学教育一直在围绕着如何高效教学,快速提高学生的数理思维而不断探索。然而,低效甚至无效的数学作业在教师教学中并不罕见。如何改善数学作业的尴尬状况,优化数学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首先选取6所学校的330名高年级小学生、64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作业并不乐观。为了进一步探究高年级数学作业的现实状况,笔者还从调查的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案例,对该班级的数学作业进行追踪与调查。从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作业的类型、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方式四个维度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了解了高年级数学作业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之后,笔者给出了如下结论,虽然课程改革由来已久,但是在作业领域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课堂作业的重视不够,学生无法当堂巩固与吸收;家庭作业数量大,且部分教师对习题缺乏甄别与再加工,导致作业质量不高;作业一刀切的现象突出,无法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作业类型单一,教师多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性作业,学生兴趣不足;在作业批改与讲评上,教师多采取包批包讲的方式,学生参与不足,作业反馈效果较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评价方式、社会影响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原因分析。最后,根据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结果,为了优化小学高年级的数学作业,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笔者建议教师应当全面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巩固和消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上,教师应当合理调整家庭作业与课堂作业的比例,减少作业的数量,重视作业的质量,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作业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对于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教师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采取多种方式的作业批改与讲评方式,让学生在批改与讲评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