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形是一个古老又典型的文学母题,从远古传说开始,一直是故事里常见的情节单元和结构模式。因它的历史传承性,变形故事保留有人类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留存了先民探索世界和认识自我的经验,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的生活与创作。变形故事或以神话或以志怪小说等文学形式,借变幻生命形态的独特方式表现着早期社会人与自然的稳定和谐的关系。如果我们要剖开虚幻的外壳,窥探其中的自然观,就必须从“变形”入手。但是现有的研究在实际分析中常流于变异的表象,跳过“变形”本身的隐喻内容,难以深入挖掘出变形背后的自然内涵和生态意义。因此本文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传统变形故事所呈现的变形特征入手,运用生态文学理论和平行研究方法,辅以影响研究及叙事学、民俗学,选取中西变形故事的代表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奥维德的《变形记》作为主要解析对象,挖掘中西变形故事所隐含的自然观内涵,并总结自然观特征,发现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脉络,唤醒我们早已拥有却被遗忘的生态记忆。论文分为六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一章主要说明了早期变形故事包含着敬畏自然观念,这种观念会随巫魅文化嬗变在不同民族的变形故事里呈现出差异性。处于文化嬗变期的中西变形故事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和《变形记》包含了相似又相异的自然观。第二章聚焦于《聊斋志异》与《变形记》中自然观的共性——“敬畏自然”。通过分析,说明“敬畏自然”的本质是一种敬畏生命意识,它包括期盼生命个体永恒和生命群落和谐两方面内容。第三章关注两部作品中的自然观差异。通过细节分析,说明中西变形故事中所敬畏的对象分别是“天”和“命运”,并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中国变形故事里的灵性自然观具有顺应自然和物我合一特点,西方的野性自然观则表现为尊重自然与重视个体自由特点。第四章主要说明变形故事中自然观的意义。灵性自然观孕育于中国灵性山水观和灵性山水文学,野性自然观影响了西方荒野观和荒野文学,它们作为本土生态文化资源,能为现有的中西生态问题以及中西生态文学批评提供不同的解决与发展思路。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说明中西变形故事中包含的自然观念对于祛魅后陷入严重生态危机的现代社会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