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壳科Chaetomiaceae和小囊菌科Microascaceae是子囊菌中两个较大的腐生类群,分布广泛,生境和形态多样。它们都能降解纤维素,一些种能引起植物病害、动物甚至人的疾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尽管它们的分类地位较远,但是由于他们具有相似的生境和某些形态共性,在实践中易被混淆。近来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Microascaceae目前属一级的分类系统不能完全反映其自然演化关系。 本研究共采集和收集到来自我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土壤、植物残体、动物粪便、弃纸、弃布、等基物共2083份。经过分离获得222株菌。对所分离的部分菌株进行了较系统的形态学研究。鉴定和描述了3科,10属,28种。其中Chaetomiaceae 5属,21种:Chaetomium、Achaetomium、Thielavia、Emilmuelleria和Chaetomidium; Microascaceae 4属,6种:Kernia、Microascus、Lophotrichus和Petriella;此外还有Xylariaceae 1属:Ascotricha。其中Chaetomidium fimeti和Ascotricha distans这两个闭囊壳真菌为中国新记录种。Ascotricha distans为国内首个该属无孔口的种,我们分离到的菌株呈现出了形态多样性,丰富了该种的概念。 论文通过28S rDNA序列对Microascaceae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探索了Microascus和Kernia属间和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科内属一级的分类标准给予了评价。分子系统学结果显示Microascus和Kernia都不属于单系演化群。子囊果是否具有孔口不适合用于Microascaceae属一级的划分,子囊孢子的芽孔数目作为两属的区别特征应该被重视。Kernia应被限定为子囊孢子具有2个芽孔的物种。基于形态学和分子学结果,我们将Kernia hyalina移入Microascus,建立1个新组合种Microascus hyalinus comb.nov.,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并描述了Microascus 1个新种,为国内首个Microascaceae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