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维·洛奇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倡导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其80年代及之后的小说创作显然受到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影响;而且,有理由认为,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也可以很好的解释戴维·洛奇80年代之前的小说创作。本文认为,戴维·洛奇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创作实践上都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有所补充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他对不同声音和观念之间的互动、对话(区别于“对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化的强调;戴维·洛奇也倾向于使用“对话小说”这一巴赫金本人也使用过的术语指代“复调小说”。这是本文使用“对话小说”指称戴维·洛奇的小说理论和创作而不使用“复调小说”的根据。本文第一部分梳理了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和戴维·洛奇在理论上对其所做的阐释和发展。首先总结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概念在美学上具有相对性、双重性等特征;文体与风格上呈现“杂语性”,话语具有“双声性”;情节结构上采用狂欢化时空体,具有有开放性、未完成性特征;技巧上大量使用互文性等手法;内容上表现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伦理观念众声喧哗,互相冲突、交流,呈现共时分立状态,并在国内有争议的“主人公是否有真正的独立性”、“创作家的倾向性”等问题上阐述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总结了戴维·洛奇从语言、文体、创作方法和作者与读者关系等方面对对话小说的阐述,并认为他在两个方面对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有所发展,即他强调,对话小说是多种创作方法的对话,特别是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对话;对话小说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关系使对话小说的意义生成跟后现代主义小说区别开来。第二部分从多个方面分析戴维·洛奇小说创作的“对话”特色,并探讨了他在几个方面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的发展。本部分的标题主要使用戴维·洛奇本人的语言,从“声音和观念的众声喧哗”、洛奇式“狂欢化时空体”、“双声性”和“公平对待语言和文化固有的对话性”、“文本们的狂欢广场”、“狂欢化磨盘下的五谷杂粮”、“现实主义和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此起彼伏”、“我乐意看到两种事物发生变化”等方面,讨论戴维·洛奇的小说创作特征,并将其概括为“一切全是对话,一切为了对话”。本部分还重点分析洛奇在创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现代-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增强了小说的生命力;在描写各种声音和观念的对话时,善于表现它们则由互动而产生变化的过程,使对话具有了“建构”和“重建”的意义,使狂欢化时空体既有共时维度也有了历时维度。本文认为以上两方面是戴维·洛奇在创作上对巴赫金复调小说概念的补充和发展。本文结论认为,对话造就了戴维·洛奇在英国文坛独树一帜的小说创作风格,甚至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著名、最有创造性的小说——《小世界》;戴维·洛奇发展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以对话拓展小说的疆域、增强小说生命力的努力,对小说的发展是有益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又存在多元文化和族群对立的时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中“对立/隔膜——碰撞/交流/协商——互相吸收/妥协/相向进化”的“原始模式”,对我们有着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