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选择》主题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c59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斯泰伦(1925-2006)被公认为是二战后期美国最富成就和创新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是他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在当时以奥斯维辛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个极为冒险的尝试。斯泰伦没有随从西方传统文学去从头到尾纪实这一历史事件,而是将焦点对准了被生活淹没的普通人苏菲,一个非犹太天主教徒,并着重讲述了战争对苏菲后来生活的巨大影响。小说大部分由斯汀戈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讲述,里边包括苏菲对自己童年、战争时期的华沙以及在奥斯维辛当囚犯的回忆。通过对苏菲在集中营和战后来到纽约生活的描写,斯泰伦展示了一个令人悲伤又给人启迪的故事,让读者不禁对人类的罪恶本质进行思考。通过小说中的两个重要历史背景:二战和美国南方蓄奴制,本篇论文分别从宏观和个人角度对人类的罪恶本质进行了剖析。宗教理论同样被用来探讨在一个人经历了诸如战争、蓄奴制等可怕的事情之后,宗教信仰在个人心中是否还能站立得住。论文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采用心理学理论—现象意识和取用意识对苏菲战后的自卑和自责心理进行解析,从而挖掘她放弃信仰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本篇论文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里介绍了作者、情节、写作风格、主题、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领域和目的。同时将国内外对《苏菲的选择》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的概述,并突出强调本篇论文的创新领域。第二章详细介绍了二战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屠杀以及美国南方蓄奴制的深远影响。这两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对整个人类的罪恶本质做充分的说明。作为一个现代有道德的南方人,小说作者的化身斯汀戈对当年的南方蓄奴制一直怀有愧疚感。人格分裂是指在同一时期,一个人会具备两种或以上截然不同的性格。此章节运用心理学关于人格分裂的理论对人类的邪恶和犯罪的心理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解释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司令官霍斯和医生弗雷兹的罪行。论文的第三章主要围绕着二战幸存者苏菲展开。战争给苏菲心里留下巨大阴影,使其产生严重的自卑和自责心理。这一章节运用了心理学中的现象意识和取用意识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分析。内德·布洛克在1995年提出将意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现象意识,主要指各种感觉、知觉体验;另一类是取用意识,主要指思想,包括作为思维推理的前提,行为、言语的理性控制以及意识的可报告性。根据心理学理论,自卑和自责不是心理变态的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自省和认识的飞跃,属于取用意识。宗教亦是一个与苏菲不可分离的话题。经历了集中营的摧残,苏菲不再相信基督。这一决定是否正确,圣经对救赎又有怎样的解释,以及苏菲最终选择死亡的原因都将在本章进行讨论。第四章将视角转向了两位主人公—苏菲和斯汀戈。作为战争的受害者苏菲和普通人斯汀戈也都有各自的负罪感,从某种角度讲,他们也曾是罪恶的施行者。这两个角色都是复杂的,小说的作者认为不能将苏菲只描写成一个受害者,那样只会让人物变的乏味。从斯汀戈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罪恶感不一定只源自本身所犯的错,也有可能自己本是个无辜者,却因为自己所处的环境是罪恶的,从而产生了自责的心理。这一章深入研究了人类个体的罪恶本质。最后一章对全文做了总结。概括了论文的主题以及当中所用到的心理学和宗教领域的理论知识。
其他文献
英语写作对于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弱项,学生作文无论是在结构框架方面还是在语表关联方面都有一定缺欠。因此,英语写作的训练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语篇教学中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砌块,是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基础。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是他们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他们在词汇学习中采用的策略引起了学者
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